玄青想了想问道:“你这次弄回来的4,600吨玉米和面粉若是全卖了,虽然能狠狠算计那些无良商人一把,打压高得吓人的粮价,但是龙潭和宝山卫那边就紧张了。”
朱道临轻松回答:“有了严家送去的5万石粮食,龙潭那边还能撑半个月。宝山卫那边也不用发愁,昨天魏国公和隆平侯家用水师运输船送去3万石。还能支持20天左右,这段时间够我转折腾挪的了。”
“我想把十天内到达的3,000吨上好新米、1,000吨面粉和500吨上等海盐再投进去,放入我们上元港和三岔口新建的座百货商行公开发售,严家要是愿意,把利润最高的面粉给他们经营。”
“这次严家很够义气,彻底得罪了江南世家门阀。被大多数商人孤立,就连仪凤门内的粮食加工厂修建工程都顾不上,所以必须给严家多些实惠,树立一个典型,让江南所有的商人看看。跟随我们绝不吃亏。”
“应该的,严老爷子前天借着上香的名义来找我聊天,探问你的消息,我说你在外接货,这几天就回来,他听了很放心,笑容满面回去了,非常精明的一个老头,眼光不错。”玄青支持朱道临的做法,方方面面予以支持。
玄玑是个心机深沉心思细腻的人,一直在推算4,000吨上等稻米、面粉和500吨上等海盐公开发售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看到朱道临关切地望过来,微微一笑低声问道:“你说的4,000吨上等粮食到来之后,打算按什么价钱出售”
朱道临早有决定:“上等大米50公斤卖1两5钱银子,面粉由严家自己定价,我只要每吨40两银子的本钱就行。”
璇玑轻轻挥动一下拂尘:“如此一来,估计大批无良奸商要血本无归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和江南世家门阀有何瓜葛,那些世家门阀历来看不起他们,也不会接纳他们,他们只是太过贪婪,才跟随江南几大世家的大商行共同抬价,可他们大量囤积粮食的时候,价格已经涨到3两银子1石,你如今准备以2两银子不到的价格,大量出售上等稻米,用不了几天就会引起他们的恐慌,本钱小的粮商要降价抛售才能避免风险,只要有那么几家降价,就会有更多中小粮商跟进,高企不下的粮价很快会迅速下降,至于降到何种程度,我算不出来,但肯定会低于3两银子一石。”
朱道临由衷赞道:“师伯高瞻远瞩啊足够担任经济学家了。”
“经济学家经济也是一门大家学问吗”玄玑觉得挺新鲜。
朱道临点点头:“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很高深的学问,弄好了能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天枢阁有不少有名的经济学家,拥有最高权力的元老会都要听他们忽悠。”
“忽悠这词怎么解释”玄玑果然好学不倦。
朱道临忍住笑:“和说服引导差不多的意思,嘿嘿”未完待续。。
第二六二章来自东林的反击
江南时报的特刊尚在紧锣密鼓印刷之时,10万石稻米、玉米和面粉运抵上元港的消息已经传到金陵城。
江南世家门阀的主事人、数十名赋闲的江南名流匆匆忙忙聚集于魁星楼,东林党魁首郑三俊等十余名显赫官员也被紧急请到魁星楼商议应对之策。
直到晚上九点,乘车坐轿、仆从如云的各路人马堪堪聚齐。
十余名三品以上高官从自己家中或从青楼、酒肆赶到魁星楼时,又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朱道临已从宝山卫返回金陵,此刻正在魏国公徐弘基的瞻园。
与此同时,镇守太监吴景贤、应氏家族和严氏家族的主事人以及手握兵权的几家勋贵络绎汇聚瞻园
听到这个消息,包括郑三俊在内的所有东林名士和世家门阀主事都意识到,一场没有硝烟没有刀光剑影的决战开始了
喧声四起的西园大厅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德高望重的太仓王氏家族主事人王崇年与郑三俊等东林魁首急商过后,略整衣冠,走到大厅正北的屏风前,平伸双手示意大家安静。
主桌上的几位世家主事看到众人还在议论喧哗,当即沉下脸来大喊安静,方让全场衣衫华贵的商界巨子士绅名流安静下来。
全场瞩目的王崇年这才上前一步,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惯有的亲切笑容:
“诸位大人、诸位同仁,按理说,区区10万石粮食运到金陵搅局,根本不用我们汇聚一堂商议对策,我们手上的粮食总数高达120万石,区区10石粮食冲进来搅局。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对啊10万石粮食够那些泥腿子折腾几天”
“没错,别忘了金陵城里里外外可是150万张吃饭的嘴”
“那朱道临和紫阳观身边还有70余万需要赈济的灾民,就算严氏家族和几家勋贵全力支持,也挺不了多少日子,他们的数千家丁和数万官兵也要吃饭。”
“可不是吗严家和两家勋贵的粮仓恐怕早就空了,再来10万石粮食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用为他费心,只要我们自己不乱,谁也别想粮价掉下来”
“距离秋收还有30多天呢,急什么啊”
各种意见此起彼伏,会场再次回到最初的喧闹之中。
深知个中厉害的户部尚书郑三俊和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