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126

分节阅读 126(2 / 2)

“启禀皇上,方孝孺已无后代,但是有一亲戚尚在。”就在朝臣们神色茫然的时候,吏部尚书骞义打破了现场的平静,高声说道,“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有一弟名为方克家,方克家有子方孝复,乃方孝孺之堂兄,当年被罚充军戍边。”

听闻此言,太和殿内顿时一阵骚动,几乎没人知道方孝孺竟然还有一个堂哥健在。

“让其归家,发还房屋田产。”洪熙帝沉吟了一下,朗声说道。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骞义闻言一撩袍角,冲着洪熙帝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顿时回过神来,纷纷跪了下去,文臣个个情绪激动,而勋贵们的脸色显得有些沉重。

不过,圣旨已下,洪熙帝金口玉言,一些勋贵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着,否则的话用不着洪熙帝开口,那些文臣就会群起而攻之。

李云天心中暗叹洪熙帝此举之高,不仅一举收复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使得文臣们心生感激,同时也在勋贵面前树立了威信。

由于洪熙帝的这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朝会波澜不惊地结束了,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向对方发难。

不过,李云天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权宜而已,内阁和六部的争斗已经是箭在弦上,该来的迟早要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大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突然弹劾大理寺寺卿虞谦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意思是虞谦把大理寺审查的案子的信息透露给外人,进而干扰了案子的审办。

随着刘观的发难,不仅都察院的御史群起而攻之,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左侍郎白远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各大部院堂也官蜂拥而上,纷纷弹劾虞谦。

这使得洪熙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将虞谦从大理寺寺卿降为了少卿,寺卿一职空缺,择良员委任之。

按理说,大理寺与六部、都察院和通政司合在一起号称京城九大衙门,如今通政司由内阁大学士黄淮执掌,故而虞谦应该是六部联合起来对付内阁的对象。

不过,虞谦私下里与杨士奇关系甚密,虞谦本来巡抚浙江,后来是杨士奇的推荐,他才回到京城担任了大理寺卿,故而与内阁走得非常近,自然成为了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眼中钉,务必要将其除之而后快。

其实,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员在对抗内阁的态度上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原因很简单,有些官员与内阁五位大学士交往密切,不是好友就是学生,自然要跟着内阁走。

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夹杂在内阁和六部之间,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例如吏部尚书骞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堪称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领袖,不过两人是洪熙帝的近臣,清楚洪熙帝的用意,自然也就不会率领京城各大部院对抗内阁。

骞义和夏原吉都是大明四朝元老,门生故旧遍布朝廷,在朝中威望甚高,两人组成了内阁和六部争斗的缓冲地带,每当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会出来调和,作用至关重要。

故而,京城各大部院在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的率领下对抗内阁。

杨士奇和金幼孜虽然兼任了礼部和户部的侍郎,不过两人在部院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无法在礼部和户部施展影响力。

目前,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中,大体上来说,内阁与通政司、大理寺在同一个阵营,六部和都察院是另外一个阵营,每个阵营中又都有对方的人,派系如果细分的话非常复杂。

至于京城其他的衙门则明哲保身,成为了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支持哪边。一

第183章伺机而动

虞谦忽然之间被免去大理寺卿的职务,打了杨士奇等人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有想到对方出手如此犀利,完全撕破了脸面。

随后,杨士奇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天勋召来内阁议事,商量反击的办法。

陈天勋虽然是都察院的堂官,但是素来与杨士奇交好,要不然当年杨士奇也不会推荐他去九江府查李云天的案子。

由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人数众多,有一百一十名之众,故而里面的派系是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中最为复杂的。

在这些监察御史中,最基础的一个人际关系就是同一科的年谊,其次是十三道中各个道的同僚,还有同乡、故旧、亲戚等等关系,纷繁复杂。

以李云天为例,他是辛丑科的进士,那么与进入都察院的辛丑科的进士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人际圈子,皆以辛丑科的主考杨士奇马首是瞻。

另外,湖广道内的八名监察御史又是一个小型人际圈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同仇敌忾。

这就是为什么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员都不愿意招惹御史的缘故,得罪了其中一个人就等于得罪了一群,这个后果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得起的。

陈天勋来文渊阁议事的时候,李云天作为庶吉士也在文渊阁值守,只不过一个在后厢房,一个在前厢房。

等陈天勋离开后,李云天找了一个时机去了杨士奇办公的厢房,进门后不动声色地把房门关上。

“复生,你有事”杨士奇正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奏章,见状不由得开口问道。

“恩师,学生有一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李云天来到杨士奇的书桌前,低声说道。

“何事”杨士奇闻言感到有些好奇,不由得放下了手里的奏章,他知道李云天沉稳干练,如果不是遇到什么重要事情的话不会如此的谨慎。

“恩师,学生去年曾经巡察过京仓,遇到有人向学生举报京仓存在不法之事。”李云天从身上掏出去年巡察京仓后被人塞进怀里的小纸条,放在了杨士奇面前的桌上。

“此事你可查证过”杨士奇瞅了一眼字条上的字,沉声问道。

“举报之人藏头露尾,纸条上的内容又言之不详,难辨此事真假,学生当时刚到都察院,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学生伴驾北征这件事情也就忘在了脑后。”

李云天摇了摇头,有条不紊地说道,“两天后都察院又要巡视京仓,学生已经争取到了这个机会,想趁机一查究竟,不知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请恩师赐教。”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杨士奇沉吟了一下,说出了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