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否顺势起身,然后正视徐庶,这也是袁否第一次正面打量徐庶。
给袁否的感觉,徐庶不像是个军师,倒像是个猛将,这在三国也算是异数了。
这时候刘晔也从客舍走出来,跟郑玄、徐庶见礼,袁否又将刘晔介绍给徐庶,徐庶又与刘晔见礼,郑玄又命家仆添坐席,请袁否、刘晔入席。
四人重宾主、次序重新落座,郑玄又命家仆重新烹茶。
等家仆奉上香茗,郑玄说道:“元直,公子否已然在你面前,你有什么疑问,尽可以当面向他提问,且看看他是否明主”
袁否闻言忍不住向郑玄投去感激的一瞥。
郑玄的这一番话看似没什么倾向性,其实却已经等同于在替他袁否当说客了,袁否又岂能看不出来看起来,自己送出的上百套尚书以及未来儒学校长的宏伟构想,还是打动了郑玄这老夫子,要不然,他岂会替自己当说客
徐庶轻嗯了一声,问袁否说:“敢问公子,你已经在庐江大败孙策,若能及时交好荆州刘表,便足可以自保,却为何要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北上冀州,岂不知,北上冀州乃是寄人篱下哪有留在庐江,自己当主公更自在”
袁否的表情便变得严肃起来,徐庶的这个问题非常的直接。
徐庶几乎就是明摆着问袁否:实说吧,你是不是想取代袁绍以自立
当初刘晔投奔时,就没有问这个问题,以刘晔的性格,也问不出这样刁钻的问题。
但是袁否很清楚,如果不能就这个问题给徐庶一个满意的答复,他就必然要与这位三国时期最顶尖的一流军师说再见了。
袁否很快速的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刘备以仁义立身,也处处以仁义为本,陶歉三让徐州,他一再推辞,在刘表死后,刘备原本也有机会取荆州,刘备也是一再退让,可见他的仁义之道并非虚妄,但是在隆中,当诸葛亮询问他的抱负时,他却并没有避讳称帝的野心。
由此可见,面对诸葛亮、徐庶这样的名士大贤,你最好别故弄玄虚。
思虑既定,袁否便说道:“庐江虽好,却是四战之地,且地小民少,难有大发展,冀州虽远隔数千里,却民丰物稠,更兼有猛将名士无数,足可以为王霸之基”
袁否今天也是豁出去了,因为他刚才说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一旦传进袁绍的耳朵里,他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袁否相信,徐庶无论答应与否,都不会把他的话传扬出去。
至于刘晔还有郑玄,袁否就更不担心,这两人与他却已经是利益共同体了。
看到袁否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徐庶的眼睛便立刻亮了起来,身为军师者,最怕的就是自己的主公没有足够的野心,因为野心往往伴随着机遇,只有主公野心足够大,手下的军师才会获得充足的发挥才能的机会以及空间。
不过,空有野心却没有与野心相匹配的魄力及能力,那只是一介草莽而已,徐庶却是不会追随这样的草莽之辈。
当下徐庶又问袁否:“再问公子,到冀州后何以自处”
徐庶的这一问,考较的就是袁否的眼力、魄力及能力了。
对于这个问题,袁否却有信心得多,当下不假思索的说:“自请随征公孙瓒,功成之后自请牧守辽东,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袁否说完之后,便紧张的看着徐庶。
袁否希望能从徐庶脸上看出点什么。
但是遗憾的是,徐庶的表情却毫无变化,根本看不出什么。
郑玄却似乎看出了一些什么,笑着问徐庶:“元直,如何”
徐庶却没有回答郑玄的问题,而是起身说:“夫子,学生自辽东返回青州这一路舟车劳顿,甚为倦怠,暂且告退。”
说完之后,徐庶便径直扬长去了。
“先生先生”袁否连喊两声,徐庶竟是充耳未闻。
直到徐庶的身影消失,袁否都还没有回过神来,这就走了
郑玄却是哈哈大笑说:“公子,老夫在这给你道喜了,恭喜你得遇良才。”
“恭喜我”袁否讶然说,“夫子此话何意”
郑玄笑说:“公子没看出来么元直已经答应了。”
“答应了”袁否将信将疑说,“那他为何一言不发就走了”
“公子是不了解元直。”郑玄摆了摆手,又说道,“元直为人耿直,恩怨分明,他既便答应出任公子你的军师,也绝不会空着双手就拜见主公,若是老夫没有料错的话,他定是回客舍替公子规划将来的宏图大略去了。”
“是吗”袁否却还是将信将疑。
只不过,最终的事实却证明了郑玄的眼力。
次日一大清早,袁否便听到有人在敲他门。
打开客舍柴门,袁否便看到徐庶站在门外,徐庶的大眼睛一如昨日炯炯有神,只不过眼角邓隐隐带有血丝,多半真如郑玄所言,他昨夜一夜未睡。
看到徐庶来访,袁否真是喜出望外,赶紧将徐庶让进客舍。
接下来,袁否与徐庶就在郑玄老夫子的客舍做了一席长谈,其中内容除了袁否、徐庶这两个当事人,就只有刘晔知道,一席长谈之后,袁否便迅速委任徐庶为己军的军师,而且还不是那种仅只有谏议权的军师,而是拥有临机决断大权的军师。未完待续。。
第264章麒麟儿
接下来几天,袁否是成天彻夜的与徐庶长谈。
以前读史书,看到刘备与诸葛亮、鲁肃与孙权彻夜长谈、抵足而眠,袁否内心是深表怀疑的,真有那么多好说的
但是在遇到徐庶之后,袁否却开始相信,这或许是真的。
与刘晔相比,徐庶年龄差不多要大十岁,所以无论学识、阅历还是对各地风土人情的了解都要胜出不少,刘晔只知道辽东公孙度无大志,可以取代,徐庶却知道公孙度几乎将外迁辽东的青州世家得罪了个遍,与辽东本地豪强也不怎么融洽。
徐庶还特意向袁否举了个例子,即墨氏。
即墨氏也是青州有名的望族了,族中丁口虽然一向不多,但从战国时代的齐国起,即墨氏在青州便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黄巾贼起事,青州成了重灾区,即墨氏为了避祸,便举族迁往辽东。
按照道理说,像即墨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来到辽东,公孙度理应善加笼络。
然而,公孙度父子却因为即墨氏财货颇丰兼且人丁稀少,就肆意的欺压,即墨氏的家主即墨亮因为不堪受辱,在狱中自杀。
徐庶与袁否连续几天彻夜长谈,有一多半倒是在说辽东。
对于辽东这块未来的立足之地,袁否自然也是极其关心,直恨不得徐庶能把有关辽东的所有一切都原原本本的告诉他。
然而,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三天之后,袁谭派出的信使就到了高密。
信使带来了袁谭的口信。说是袁绍已经知道袁否抵达青州的消息。并且还亲自赶来平原迎接来了。袁谭希望袁否能够早些返回临淄,然后随他一并前往平原。
听说袁绍亲自赶来平原迎接自己,袁否哪还敢怠慢,当下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