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惯会察颜观色,一看袁否眼色就知道是几个意思。
当下杨弘出列说道:“公子,在下以为周瑜提出和议,断然没安什么好心,窃以为,其和议之说,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说不定此时,江东援军正从吴郡、丹阳以及豫章赶来,我们在这里商量怎么议和,却是中了周瑜之计了”
说完,杨弘又大声对在场的庐江文武以及士族豪强说:“诸公切莫要忘记,孙策可是下了屠城令,屠城令下,鸡犬不留,寸草不存,若是诸公真的听信了周瑜的说词,打开城门献城乞降,嘿嘿嘿,只怕结局十分堪忧。”
“杨长史此言差矣。”杨弘话音方落,立刻有庐江的官员站了出来。
只是,谁也没想到,最先站出来的庐江官员却竟然是乔玄族侄,从事乔玳。
乔玳出列说道:“孙策之所以下屠城令,借口却是我军诱杀了周瑜,而今周瑜没死,孙策便也没了屠城的借口,所以,除非孙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甘遭天下所唾弃,否则一旦达成和议,孙策就断然不敢撕毁协议,再行屠城这等人神共愤之事。”
杨弘冷笑说道:“乔从事岂不闻,孙策匹夫乃枉而好杀之人乎”
乔玳立刻反驳:“孙策的确好杀,却只针对冒范他的士子名流,对于黎庶,孙策却优恤有加,杨长史岂不闻,吴中父老皆呼孙策为孙郎乎”
孙郎者,却是吴中父老对孙策的爱称。
然而杨长史乃是能言善辩之辈,又岂会被乔玳三言两语所辩倒
当下杨长史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疾言厉色的说道:“乔玳,你意欲置我家公子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境乎在下倒要请问,你究竟是何居心”
杨弘这顶大帽子扣将下来,乔玳也颇感吃不消,当下说道:“杨长史何出此言”
杨弘闷哼了一声,厉声说:“我家先主公乃是大汉后将军,领扬州牧,今我家先主公不幸见弃,由我家公子继承大业,足下却劝说我家公子将庐江乃至整个扬州让于孙氏,公子若是应下,于公,乃是对大汉朝廷不忠,朝廷疆土又岂能私相赠予于私,此乃是对我家先主公不孝祖宗基业又岂能轻易荒废”
顿了一下,杨弘又疾言厉色说:“公子若献出庐江,乃是置庐江数十万黎庶于孙氏暴政之下,从此庐江黎庶将日日承受孙氏之盘剥,此岂非是不仁公子若献出庐江,我等袁氏旧臣从此无所依,从此必然漂零天下,如此,岂非是不义”未完待续。。
第133章公子高义
杨弘这话,说的真是冠冕堂皇,大义凛然,乔玳被驳得哑口无言。
许留这老狐狸本不想赤膊上阵,以免在袁否那里挂上号,可是一看这情形,他不出来说话却是不行了,当下许留出列说道:“杨长史此言差矣。”
杨弘转身向着许留浅浅的一揖,寡淡的说:“敢问许太公又有何高见哪”
许留说道:“老朽请问杨长史,何为忠”
杨弘答道:“自然是忠于朝廷,忠于天子。”
“说的好”许留捋了把颔下的白胡子,又颤巍巍的说道,“忠于朝廷,忠于天子是谓忠,天子已经敕封孙策为讨逆将军,乌程侯,领扬州牧,而今公子将庐江郡献于孙策,岂非是顺应朝廷,顺应天子旨意,岂非就是忠臣又何来不忠之说”
说完,许留又向着淮南遥遥作揖,接着说:“公路公若在,定然不忍心看到庐江生灵涂炭,公子若能顺应天意,将庐江郡献于孙氏,藉以保全合郡之黎庶百姓,则公路公在天有灵,亦应含笑,这才是孝道啊,大孝之道”
杨弘刚要反驳,许留却摆了摆手,冷然说:“且听老夫把话说完”
杨弘顿时哑然,许留又接着说道:“同理,公子为了合郡黎庶百姓,让出庐江,乃是至仁,公子不欲袁氏旧部跟着自己颠沛流离,此乃是至义”
说完,许留又向着袁否深深一揖,朗声道:“公子哪。情势如此。非人力可违。你若能顺应天意将庐江郡让于孙氏,诚可谓至忠至孝、至仁至义之举,如此,非但庐江合郡父老感念你的高义,便是全天下之士庶生民,亦会感佩你的仁义美名,公子三思,三思哪”
袁否久久无言。只是目光深深的看着许留,看到许留讪讪垂下目光。
袁否的目光又从在场的庐江郡士族豪强脸上逐一扫过,沉痛的问道:“是不是诸公皆以为,孙氏入主庐江乃是大势所趋我袁否死保庐江,却是逆势而为”
在场的士族豪强没人承认,但也没人否认,不否认,其实就是默认。
袁否的目光又转向大堂上的袁氏旧臣,沉痛的问道:“是不是诸位皆以为,我袁氏再无能为。只能带给你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反不如孙氏,更能给予你们希望所以。你们都想改换门庭,投奔孙氏,是也不是”
每一个被袁否看到的袁氏旧臣都低下了头,没一个敢正视袁否的目光。
当然,纪灵和徐盛并不在内,纪灵在南关,徐盛却按着刀站在袁否身后呢。
至于杨弘,却是个人精,袁否虽然没有事先跟他通过气,但他早已经从袁否的眼神里看出了太多,又岂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搅局
看到袁氏旧部竟没有一人否认,袁否不由得长叹了一声,黯然说:“想必居巢城中的十几万百姓,也是做此想法罢罢了,罢了罢了,是战是和,但凭诸公一念而决”
说完袁否一挥手,邬思良就带着两个甲士抬进来一大捆木简,然后分发到每人手中。
迎着众人困惑的眼神,袁否说道:“诸公可将战和之选刻于木简之上,再投于瓮中。”
说话之间,邬思良又带着两个甲士抬进来一口大瓮,袁否这次玩的却是不记名投票,在场的袁氏旧部和士族豪强没了顾忌,自然更容易说出心中的实话,结果根本就毫无悬念,当然话又说回来,袁否要的也是这个。
片刻之间,在场的袁氏旧部还有庐江的士族豪强便在木简上刻好了字,然后排着队,逐一将捂在袖中的木简投入大瓮之中。
袁否又命刘晔来唱名,刘偕负责记录。
结果毫无悬念,参与投票的袁氏旧部、庐江郡官员以及士族豪强的家主共计百余人,最后只有三个人主战,其余全部主和。
三个主战之人,除了许干、张多,也就剩下杨弘一人了。
结果出来,整个大堂顷刻间鸦雀无声,许留、乔玳这些士族豪强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的是主张议和的终究是多数,这就叫大势所趋。
担心的是,袁否会不认帐,说到底,军队却还是掌握在袁否一个人的手里,袁否若是铁了心继续战争,他们却也是无计可施。
开战之前的大堂议政,不就这样
明明主张议和的占多数,可是最终却还是开战了。
袁否“神情木然”的看着统计结果,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袁否脸上的木然神情当然是装出来的,但装得的确很像,不要说韩胤、袁涣这样的袁氏臣,就是许留、乔玳这样的庐江士族看着都有些不忍心了,心想这样逼迫一个走投无路的公子,是不是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