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阎象是否能与荀彧等人相提并论,还需要时间来裁量。
但是,无论阎象能力如何,他至少也是一个极有见识的人物。
当下袁否长揖到地,诚恳的对阎象说道:“阎公请受某一拜”
“公子快快请起。”阎象赶紧抢上来搀住袁否,不让袁否下拜。
袁否却执意拜倒在地,起身后又肃然道:“请阎公为某筹划大计。”
“在下断然当不起公子如此称呼。”阎象自谦道,“公子若是不弃,直呼在下姓名即可,或者以表字相称亦可。”
袁否也没有矫情,问道:“尚不知公之表字”
阎象忙道:“在下字子音,寓大象无形、之意。”
“如此,某就失礼了。”袁否浅浅一揖,又旧话重提道,“子音兄,如今我袁氏已经到了生存死亡之际,动辄有覆巢之忧,请子音兄教我。”
阎象笑笑,接着说道:“公子可曾读过唯余马首是瞻否”
“不曾读过。”袁否有些郝然的说道,“让子音兄见笑了。”
袁否两世为人,虽然知道唯余马首是瞻这个典故,却实不知出处。
阎象道:“公子,这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典故,周灵王十三年,晋国纠集了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郑等十二国联军,大举进攻秦国,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近郊,秦国顽强抵抗,拒绝求和,并在水井中下毒,联军伤亡极大。”
“联军统帅荀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荀偃的本意,是让联军在公鸡打鸣的时候集结,然后填平水井,捣毁炉灶,向着他马头指向的方向进攻,荀偃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惜的是联军并不能做到上下齐心,那么最后败给秦军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第46章利益
袁否喟然说道:“子音兄所言极是,人心不齐则必然败亡。”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由于人心不齐导致败亡的例子不胜枚举。
便是汉末这个乱世也有两则经典战例,那就是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可麾下的文臣武将对于战与否,却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直到最后官渡大战爆发,优柔寡断的袁绍都没能够统一意见,结果就是,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却败给了曹操的区区七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挟裹八十三万众南来,江东孙氏集团内部对于战与降,也是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然孙权比袁绍高明的地方就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孙权就成功统一了江东文武的意见,令其上下一心,最终挫败曹操。
由此可见,人心齐与否对于结果的影响,重如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这则故老相传的谚语绝不是虚的。
阎象又道:“公子,淮南已是死地,断断留恋不得,但若不事先整饬文武令部众上下一心,就贸然前往河北,只怕凶多吉少。”
的确,袁否如果带着军心涣散的残部横跨兖州或者徐州,部曲不散架才怪。
“子音兄所言,可谓是一针见血。”袁否喟然道,“然则,某应该如何去做,才可以整饬部众令上下齐心”
阎象看着袁否,似笑非笑的说道:“三令五申公子总该读过吧”
袁否忙道:“这则典故某却是读过,说的是孙武流亡吴国,吴王阖闾想试试孙武的统兵之能,就把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简单交待口令之后便开始击鼓传令,宫女们却笑成了一片,根本不听他的号令。”
“孙武于是召集宫女,说交待不清是主将的过错,于是再一次交待口令,然后再一次击鼓传令,宫女们却仍不听号令。”
“于是孙武说,主将已经交待清楚口令,而士兵仍不服从,那就是队长的过错了,于是就把充当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给斩了,宫女们看到孙武连吴王宠姬都杀,都噤若寒蝉,此后果然做到令行禁止。”
“公子读过便好。”阎象接过了话茬,又道,“正所谓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却断然不可以有二帅,一支军队就好比一个人,只需要有一颗脑袋,一个意志就够了,而公子你便是袁氏的脑袋,你的意志便是全体袁军将士的集体意志。”
袁否由裹的说道:“子音兄所言甚是,然则,治吏与治军终究不同,却不知道,某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官吏群体令行禁止”
如果是治军,那么袁否只需按照孙武的法子做就行了。
这也是袁否刻意调开张牛犊,令徐盛单领羽林卫的原因。
袁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徐盛控制羽林卫,只要控制住羽林卫,袁否在袁氏集团内部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问题是,袁氏集团除了四千残部以外,还有七八十号官吏
这些官吏虽然上不得战场,要命时刻也大多不能出谋划策,但他们在袁氏集团内部的影响力却非同小可,对士林的影响更是巨大。
譬如说金尚,朝堂之上都有他的党羽、门生。
这些官吏不仅代表着淮南的士族阶层,从宽泛地域上来讲,这些官吏更代表着整个大汉天下所有的士族,袁否如果恶了这些官吏,那么一传十十传百,袁否慢待士子的恶名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士林,将来还有哪个士子愿意来投他
没士子襄助,袁否将来凭什么争天下
打天下需要士族,将来治天下更得仰赖士族。
所以对于这些官吏,袁否是杀不得,打不得,更不能轻易赶走了事。
阎象却摆了摆手,微笑着说:“治吏者,说难很难,说易却也容易,只需听其言、观其行,而后分而化之即可。”
分而化之袁否闻言顿时心头一动。
所谓的分而化之,其实就是制衡之道。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袁否看过的历史类小说不知凡几,对于制衡之道并不陌生,他之所以令金尚先一步去庐江,就是为了调开金尚这个百官之首,然后对“仲家王朝”的官吏群体进行分化瓦解。
袁否甚至已经选择好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长史杨弘。
至于说阎象,却是意外之喜。
袁否又问道:“敢问子音兄,如何分而化之”
阎象微笑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公子欲分化官吏群体或者说淮南士族群体,就必须先弄清楚他们的利益所在,只要弄清楚了他们的利益所在,而后对症下药,则必定药到病除,心想事成。”
袁否又问道:“那么,淮南士族群体的利益究竟何在”
阎象答道:“士子出仕为官,所图无非名利二字,公子若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名利,叫他们知道去河北比留在淮南更美妙,他们就会愿意跟着公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