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71(2 / 2)

可他却并不在意小舟的大小,坐在船首,只是一味的饮酒赏景。

小舟上并无美姬,只有一个大约五旬开外的船叟,正撑着槁,让小舟荡漾在河面上。

“先生每日来此,也不见找寻美姬,不晓得都在看些甚么”撑着船,船叟心内疑惑,笑着向诸葛均问了一句。

“都说江淮出俊杰,某不过是要嗅上一嗅这淮水的气息,受受俊杰熏陶罢了”回头朝船叟微微一笑,诸葛均问道:“老丈在此撑船,有了多少年头”

“不瞒先生”撑着船,船叟说道:“小老二自十二岁便随同父亲在此撑船营生,算到如今,已是有了四十多个年头”

“四十年,可是不短喽”回头望着河面,诸葛均说道:“想来老丈也是积攒了不少家业”

“嗨”诸葛均话音刚落,船叟就叹了一声说道:“哪里有甚么家业。灵帝那会,撑船得了几个铜钱,都被官家给收了去,剩下的两个子儿,连粮食都是买不起。小老儿的两个闺女和一个儿子,就是被活活给饿死的”

“哦”船叟说到当年的事情,语气里多少透着些怨气,诸葛均听了,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说道:“皇权倾颓,皆由昏君而起”

“先生可不敢这么说”诸葛均的话刚说出口,船叟就连忙说道:“虽是昏君,可终究还是皇帝。这不,灵帝早已驾崩,而今的日子,可是好过了许多”

“袁术呢”回头看了一眼船叟,诸葛均问道:“袁术如何”

“比之灵帝,怕是只有过而无不如”摇了摇头,船叟说道:“起先还是不错,可到了后来,那搜刮的,着实是要比灵帝那会还要刻薄”

船叟在淮河之上撑船已有四十年,淮河沿岸的兴衰成败,他是历历在目。

听了他的话之后,诸葛均皱起了眉头。

他的怀中还揣着诸葛亮给他的锦囊,可他却并没有打算拆开。

到了洛阳,诸葛均接到刘辩要他即刻前往辽东的命令时,心中是陡然一紧。

他晓得,刘辩是要借助辽东人的手,来杀他这个诸葛亮的兄弟。

对诸葛亮不愿投效刘辩,他也是颇有腹诽,可兄长的决断,他又无力逆转。

幸而徐庶要他留在寿春,等候刘辩再次下达命令,诸葛均心中才算是安稳了一些。

这几日,他每天都是摆出要来淮河岸边找寻美姬的态势,可真正到了岸边,那些画舫秀船,他却是从来也没登过,整日便是乘坐船叟的小舟,在这淮水之中晃荡。

第1223章诸葛均的牢骚

“诸葛先生”正坐在小舟内随波逐流,欣赏着淮水风光,诸葛均听到岸边传来了人的呼喊声。

扭头朝岸上看了过去,出现在他视野中的,是几个骑着战马的秦军正一边沿着淮水奔走,一边高声呼喊着。

发出喊声的秦军并没有看见他,骑着马,一直朝下游去了。

“那几个兵士可是找寻先生”伸长了脖子,朝岸边张望,船叟向诸葛均问了一句。

“不管他们”微微一笑,诸葛均摆了摆手说道:“且由他们去找,某今日风光尚未欣赏通透,如何肯走”

他的回答,无疑是告诉船叟,岸上的秦军正是在找寻他。

脸上带着些迟疑,船叟像是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还是没有说出口。

诸葛均穿着长袍,一眼便能看出他是个饱读诗书之人,船叟常年在河中撑船,连大字也是不识得一个,提醒读过书的人该做什么,着实是有些不妥。

心内认定诸葛均有着主意,船叟撑着船一路朝下游去了。

岸边上,几个秦军找寻了一圈,几乎是把每一条画舫和秀船都找了一遍,也是没有见着诸葛均。

驻马立于岸边,从洛阳赶来传达刘辩命令的秦军皱着眉头,嘀咕了一句:“这诸葛均,也忒不像样子”

陪同他来到此处的几个寿春兵士都没有吭声。

自从诸葛均进入寿春,他们倒是时常能见到他。

不过每次看到他,他不是在街市上闲逛,就是在酒楼中饮酒,倒是没见去烟花柳巷晃荡。

要说诸葛均会跑这么远找寻美姬,这几个兵士还真是有那么点不信。

淮水之中,诸葛均坐在船头,从怀里掏出了诸葛亮给他的锦囊。

把锦囊打开,逐一看了一遍,他将写着自己的枝条撕的粉碎,往河水中一抛。

被撕碎的纸张就如同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菜粉蝶,在河面上打着转儿,落进了河流之中。

纸片落进河中,河流打着旋儿卷过,将它们卷入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带入河水,然后又把它们从河水中推出来。

如此往复,数次之后,被河水浸透的纸片终于沉入了河流。

看着沉入水中的纸片,诸葛均站了起来,对船叟说道:“老丈,这一别,怕是须些时日才能相见喽”

“先生要走”连着几日撑船载他在淮河上闲游,船叟也是得了些好处,听说他要走,心内还真是不舍。

“是啊,要走了”点了点头,诸葛均双手负于身后,望着前方的河面,好似对船叟说也好像是在自言自语:“有些事情,终究是有个了断即便是亲兄弟,怕是日后也要各为其主”

假若听他这番话的不是船叟,而是认得他的人,必定晓得他是在说诸葛亮。

并不懂得天下大势,也不认得诸葛均究竟是何人,船叟心内更是一片迷茫。

不过想想别人的事情与他也是没有甚么牵连,唯一的损失,便是少了个整日闲游给钱却是不少的客人,船叟也就坦然了。

“那不是诸葛先生吗”站在船头上,诸葛均正凝望着前方,岸边一个秦军兵士发现了他,抬手朝着小舟一指,向从洛阳来的传令兵喊了一嗓子。

传令兵并不认得诸葛均,听到兵士的喊声,赶忙向河中望去。

他看到的,是一个穿着青色长袍、双手负于身后,正凝望着前方的青年文士。

“果真是诸葛先生”扭头朝发现诸葛均的兵士看了一眼,传令兵追问了一句。

“正是”点了下头,兵士应了一声。

确定了诸葛均的身份,传令兵策马到了河岸边,向小舟上站着的诸葛均喊道:“诸葛先生,某奉殿下之命,前来请先生赶赴洛阳”

听到传令兵喊出“赶赴洛阳”四个字,诸葛均的嘴角牵了牵,露出一抹笑意。

诸葛亮给他的锦囊中,写着三条计策。

不过这三条计策如今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