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略有所耳闻,不知谈得如何”李臻依然满脸笑容问道。
武攸宜摇了摇头,“我没有和契丹来使细谈,李将军知道为什么吗”
“如果大将军愿意让我知晓,我洗耳恭听”
“我当然不会隐瞒什么,事实我告诉契丹使者,恐怕我和契丹达成协议不太妥当,我准备建议他去榆关和狄相国详谈,不知狄相国是否愿意和契丹使者协商停战和谈之事”
李臻听懂了武攸宜的意思,武攸宜说得很含蓄,实际上他表示愿意把与契丹和谈的主动权交给狄仁杰,但李臻也知道,武攸宜不会这么慷慨,他既然提出放弃与契丹和谈,那么他必然有条件。
李臻略略欠身笑道:“狄相国出任观军容使,由他和契丹和谈确实更加顺利成章,我相信狄相国很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不知我可以为大将军做点什么吗”
既然双方话已经挑明,武攸宜也就不再客气,他也坦率说道:“发生在白狼谷的战斗是李尽忠为了袭击我的后勤军队,但幸运的是,李多祚将军的反击使李尽忠遭受重挫,我需要用李尽忠来振奋唐军的士气,希望李将军能给李尽忠暂时交给我。”
这就是武攸宜开出的条件,他把和契丹和谈的机会给了狄仁杰,但要求李臻把契丹酋长李尽忠交给他,这样一来就变成他在战场的胜利,也就洗去了他冒失北上的失察之罪。
武攸宜说完,很紧张地注视着李臻,他知道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如果狄仁杰给圣上写一份报告,圣上肯定是让狄仁杰来主导谈判,他武攸宜根本没有资格代表大唐和契丹谈判。
而发现并击败契丹人的功劳也明摆着和他武攸宜无关,只要李臻照实写报告,以圣上的精明,他肯定会知道这里面的问题,所以李臻必须要有所隐瞒才行,这就是他武攸宜有求于李臻之处。
李臻沉默片刻,他其实并不稀罕这个功劳,他是不想因这件事和武氏家族翻脸,更重要是,武则天任命武攸宜为大将军,就是希望武氏家族在军功方面有所建树,如果军功都被他李臻抢走,只会换来武则天对他的憎恨,绝不是明智之举。
之前武则天封他为平州都督,就已经是在暗示他,让他不要越界,让军功让给武氏,所以就算武攸宜不来找他,他都要去主动找武攸宜,但似乎武攸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给了李臻讨价还价的机会。
李臻沉吟一下道:“我可以把李尽忠交给武将军,但我也希望狄相国和契丹的谈判放在营州,毕竟狄相国兼任营州刺史,他有义务恢复营州的秩序和民生,武将军觉得呢”
李臻这个条件不过份,武攸宜心中一松,欣然笑道:“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李臻也微微笑道:“和武将军共事,确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彼此彼此”
两人对望一眼,都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榆关城头,李臻陪同狄仁杰在月光下缓缓散步,狄仁杰负手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由有些心潮起伏,辽东战事已经结束,他将很快返回洛阳,重新担任相国,时隔一年多,朝廷早已物是人非,他还能否像从前一样为国为民做点实事呢
狄仁杰忍不住轻轻叹息了一声,李臻在一旁低声问道:“伯父在担心什么”
狄仁杰忧心忡忡道:“朝廷原本是七相制,但自从圣上除掉李德昭后,便不知不觉变成了五相制,武三思入阁,宗楚客其实也武氏宗族,苏味道没有骨气,同样会依附于武氏,最后只剩下我与娄师德,而且都老迈了,一旦我们退仕,必然会是新的武氏派入阁,圣上深谋远虑,实际上是想让武氏渐渐掌握相权,加上武攸宜率军北伐,一旦大唐的军政大权都被武氏控制,不出十年,大唐就要变天了。”
李臻沉吟一下道:“如果让武三思罢相,伯父觉得可以扭转朝廷局面吗”
“圣上一心让武氏掌权,不会那么容易让武三思罢相,除非是武三思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使圣上迫于压力,不得不罢免武三思,这样的机会很难谋取。”
“或许我可以试一试”李臻微微笑道。
狄仁杰回头看了他一眼,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贤侄所作所为,往往出人意表,不过武三思真被罢相,圣上还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武氏族人,最终还得用旧人,贤侄有什么办法吗”
“办法我暂时还没有想到,不过武三思漏洞很多,以内卫的耳目应该能查到,这件事等回京后,我立刻就着手实施。”
狄仁杰点点头,如果武三思被罢相,他就没有掣肘了,可以慢慢恢复朝廷的清明,他也很希望李臻能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接下来的谈判没有任何意外,契丹几乎是完全接受了唐军所提的一切条件,释放所有战俘和被掳走的平民,向大唐天子上谢罪书,契丹酋长将子质于洛阳等等。
九月下旬,武则天再次下旨,封狄仁杰为相国,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赐紫袍、龟带,狄仁杰重任相国的消息令朝野振奋,这意味着一直被恐怖笼罩的朝廷将趋向稳定。
与此同时,李臻也解除了他临时担任的军职,重新出任内卫将军,将跟随狄仁杰返回洛阳。
十月初,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辽东之行后,李臻终于返回了洛阳。
和两个月前相比,武则天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眉间挥散不去的忧虑也被一连串的喜事一扫而空,吐蕃方面带来好消息,论钦陵和吐蕃赞普间互生猜疑,使得论钦陵不敢再提安西四镇之事,表示愿意发展和大唐的友好。
突厥也在王孝杰率军威逼之下,远离了河西,并且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派使者进京,表示愿意为大唐皇帝之子,并为他的女儿向唐朝求婚,同时突厥归还了所有被掳走的河西民众,另外,突厥使者还暗示大唐,愿意在某种情况下,和唐军共击契丹。
但最让武则天高兴的是辽东问题解决,契丹没有惹出大麻烦便偃旗息鼓了,这里因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李尽忠被俘,关于李尽忠被俘的经过在武攸宜的报告中语焉不详,写得略有些含糊,似乎是和李多祚有关。
但武则天却得知了一个消息,李臻率领的卢龙军曾出现在辽东,但武攸宜的报告中却丝毫没有提及,这让武则天不得不心生怀疑。
这时,高延福出现在书房门口,躬身施礼道:“陛下,老奴回来了”
武则天转身问道:“李多祚怎么说”
“回禀陛下,李多祚没有直说,但参军陈子昂却告诉老奴,是李臻派人通知了李多祚,事实上也是李臻先发现了契丹军,他截断契丹军退路,俘虏了李尽忠,但最后他却把李尽忠交给了建安王。”
武则天脸上露出一丝冷笑,果然不出自己所料,还是李臻的军队俘虏了李尽忠,最后武攸宜居然抢走了功劳,但她没有表态,又问道:“李臻可在内卫官衙”
“他现在应该在”
“传朕旨意,召李臻速来御书房见朕”
高延福匆匆赶去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