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1 / 2)

家要出几个劳力,以及要修那几条沟渠。

杨侑又看了一遍还没有发现什么,只得将奏折合住,忽然灵光一现,猛地打开仔细的看向奏折的最下方。

最下方的信息很简单,就是说要是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可以纳钱代役。

这样短短的几句话,杨侑看了几遍。这才心情愉快的轻轻合上奏折。

代王殿下殿下这么大的动静早已经被底下的大臣关注着,只是不知道骨仪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现在见代王殿下神色轻松,都不由的惊奇出来,难不成那个奏折还能变出钱来

第十一章以工代赈

轻轻的将奏折放下,杨侑缓缓起身,原本愉快的神情开始消失,取之而代的是一种忧愁的神情。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百姓流离失所,所求的不过是一口活命的饭,大兴地区的百姓在心仁厚,遇到受灾的百姓,也是尽力救助。本王既怜悯流民的苦难,又庆幸拥有这样善良的大兴百姓,并以拥有这样的百姓为荣。”

“代王殿下怜惜百姓,实在是大兴之福。”卫文升恭贺道。

他不知道折子里的内容,只是习惯性的抢先出手,以免落了先机。

杨侑点了点头,继续道:“本王既要赈济灾民,又不能寒了这些善良百姓的心,经过昼夜忧虑,终于相处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哦官员们的好奇心提了起来,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办法,别看平时官员们对杨侑恭敬有加,但心中对他并没有多少敬畏,毕竟他的年纪在那放着。

“以工代赈。”杨侑斩钉截铁的说道。

以工代赈这个词大臣们并不陌生,以工代赈起源于周代,文字最早记载见于礼记一书,礼记月令篇中有“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载有“虚郡国仓廪以振贫”。后汉书质帝纪有“方春戒节,赈济乏厄”的记载。从此可以看出,从东汉开始,改“振”为“赈”。

纵观以前的扶贫赈灾,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减赋、免征、平粜、赈济、借贷、安辑、抚恤等。减赋、免征,即减免税收;平祟,即在灾年平价调拨卖出粮食;赈济包括粮赈、钱赈、物赈、粥赈和工赈。

但是这些赈灾一般都是在受灾地区进行,大兴地区是大量灾民进入,怎么进行以工代赈

望着大臣们迷茫的眼神,杨侑不由得得意起来,说道:“再过不久,就是大兴百姓服徭役的时候,历年来大兴百姓一直对服徭役苦不堪言,不愿意服徭役,而如今大量的流民进入大兴地区,所求的也不过是一口饱饭,为了。

说道这里杨侑顿了顿,看向地下的大臣,已经有不少大臣明白了,隋朝的徭役一直很繁重,而大兴地区的百姓多富裕,大半不愿意服徭役。

“代王殿下的意思是今年要免除大兴地区的徭役,让这些流民代替大兴百姓服徭役。”骨仪装模作样的惊奇道。

其实他上这道奏折就是要给杨侑解围,故意不直接点明,也有考验杨侑的意思。果然杨侑并没有让他失望,毫不客气的将这份创意占为己有,来增添自己的威信。

也许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回事,没有人会说出来,传到百姓中,大家感谢的是代王殿下的仁义。

“骨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并不是免除徭役,而是纳钱代役,毕竟我们大兴潘库已经没钱了,我们还要养活那么多的灾民。不过,本王保证,在三年之内一定免除大兴地区的徭役。”杨侑道。

“可是大隋律规定六十岁的老人可以纳钱代役,现在全部都允许纳钱代役,没有先例呀”一个满头白发的礼部官员出列道。

话音刚落,就被所有周围的官员所鄙视,不允许全部纳钱代役,那供养流民的钱你出呀多一个人出钱那就多养活一个流民,难道你还想最后户部出钱,下个月集体去喝西北风呀这个礼部官员看到周围人脸色也知道自己说错了,灰溜溜的溜回队伍中去了。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如果皇爷爷怪罪的话,本王一力承担,”杨侑挥挥手,大义凌然道。

“臣等誓于代王殿下共进退。”卫文升带头,所有官员集体附和道。

“这次服徭役,一共就要修建五条水渠,疏通大兴城外的护城河。两万多流民根本干不了多久。”苏升皱眉道,苏升是大兴县令,知道今年服徭役的工程量。

“不如趁机把大兴的官道好好的修一下,这几年大兴的官道已经损坏的很厉害。”平红贵趁机要求平整官道

最近他一直在负责四轮马车,四轮马车对路况要求很高,要是修好官道,四轮马车一定会热销,到时候就是工部肯定会日进斗金,翻身的机会就来了。

永丰仓可以加快速度修建了。

万年县内还有几座桥要修。

本府的县衙要翻修了。

不知不觉中,众官员才发现大兴地区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办。如果将这些事情全部干完,流民就是赶到明年也完不成。

不过他们每说一项,颜君成的脸色就黑了一分,纳钱代役肯定不会多收,估计一个月就会用完,这么多的工程到最后还是要户部埋单。

“启禀代王殿下,赈济流民事关江山社稷,老臣恳请代王总领赈灾事宜。”卫文升一脸郑重道。

“请代王殿下总领赈灾事宜。”所有大臣都请命道

原来在古代做善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想要当个善人,平时修个桥、铺个路,救济一下孤儿寡母就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你想救济灾民,一个不小心就扣你一个收买人心的罪名。

杨侑也知道自己这一次是避不可避了,这个担子只能由他来抗。

骨仪看着前方的卫文升,心中暗骂老不死的,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是卫文升在布局,但是代王殿下一旦侧重流民的事宜,势必无暇顾及朝堂的事物,这样一来,整个朝堂又是他的天下。不过,骨仪并不在意,代王殿下已经开始醒悟,卫文升又能掌权几年呢。

第十二章赈灾告示

赈灾了,

朝廷要赈灾了,

刚下早朝不久,这个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兴城。

不仅是大兴的大臣,一直在固守昔日的荣光,普通百姓也一直认为自己这座城池,理所应当该是都城,一直称大兴宫为朝廷。

随着整个城市的苏醒,这个消息以疯狂的速度向外扩散,每到一处都是欢声一片。

赈灾的消息让大兴百姓都松了一口气,对于善良的大兴人来说,最见不得就是看到自己在享福,而别人受苦。

每当乞讨的人来到自家的门口,多多少少的都会送上食物和水,一些老人甚至会触景生情,眼泪汪汪的和家人诉说自己当年的苦难。

而且这几天大兴城内外都不平静,到处都已经是流言遍地了,说是大兴城外流民遍地,凄惨无比,甚至易子而食的惨剧都有传了出来,各种剧情传的有鼻子有眼儿的。

每当听到那些无知的人在讨论这些虚假的流言的时候,王博士总是嗤之以鼻,现在流民才过来十多天,哪有那么多凄惨的事情。

王博士今年五十多岁,本名不叫博士,后来先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连考几次都没要考上,后来年纪大了,也就灰心丧气了,不再考了。

平时经常在衙门前晃悠,平时给人写个状纸、在酒楼读邸报之类的谋生,被人成为博士。

“幸亏这次朝廷赈灾及时,要不然还不一定会有多少悲剧发生呢”宏福酒楼中,一个中年略胖的地主打扮的人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