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山河血 > 分节阅读 405

分节阅读 405(2 / 2)

现在,数量庞大的“邯七九”已经成了鸡肋,而在另一边,兵工署甚至在几个月前,向金刚石公司索要“邯七九”的改造文件,以用于改造苏援俄式步枪,而“二六式步枪”正是兵工署给予的编号。

“说到底,还是人”

终于把话题扯到了“正题”上的于秋扬的神情随之严肃起来。

“就像我这吧,六个师防御宽度超过400公里,我的防御纵深是50公里,参谋长,你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吗”

“战线漫长,兵力有限,顾此失彼,兵力单薄,无法集中一点,易被突破。”

“没错。”

“我用六个师守这么长的战线,还要留两个师的预备队,差不多等于一个师守一百公里,防御纵深又有差不多50公里”

摇着头,于秋扬指着日军的战车防御壕说道,

“日军不进攻还好,如果他进攻的话,我顶多只能撑一个月”

于秋扬说的对,相比于漫长的战线,防御的部队确实少了许多,如果按照邯彰军的作战条令计算,如此漫长的战线至少需要20个师,但现在,整个邯彰军也没有二十个师。更何况现在各部队还在进行作战总结,同时进一步加强训练,能在前线布置6个师,已经是目前邯彰军的极限了。

“一个月也就足够了。”

虽说明知道前线的防御薄弱,但王庚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其实,你只需要守三天,三天内,部队主力就能到达前线,咱们的防御纵深有限,从南到北,乘汽车的天,再远也不超过一天的功夫,而且,现在还在修建新的公路,总得来说,还是那句话,以高速机动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机动性,这或许是邯彰军最大的骄傲了,邯彰军即便是包括各县团,亦不过只有四十万兵力,但是却装备有两万辆卡车以及数千辆吉普车,摩托化行军可保证在需要时,可以在讯速将部队调至各个需要的战线。

“哦,但愿吧,不过能不能给我这边增援一个师”

“暂时还不行。”

“什么”

“司令决定向山东派出一个师,所以,现在参谋部还抽不出太多的兵力补充过来,不过参谋部决定在收复县设立团。你知道,现在中央已经拒绝了扩编16集团军的申请,甚至还拒绝了扩编预备军的申请,这意味着,在编制上,咱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

提及中央的拒绝,王庚无奈的皱了下眉头,在邯彰保卫战结束之后,中央似乎对邯彰军便有了些其它的看法。

“而且,即便是给咱们几个师的编制,想扩充也不太容易,新收复的几十个县,基层组织正在建设,暂时他们的人力资源还使用不上,现在已经不能再从邯彰征召了,再征召,就会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所以,现在,咱们要扩军,只能从战区内除邯彰外,其它几十个县里想办法”

“想动员他们参军,只怕”

“只怕不容易啊,咱们邯彰军70以上都是志愿服役,其它人也都是接到征召后就立即报道了,而其它各县志愿从军的能有10万人,就老天保佑了”

此时的防御掩体内变得寂静起来,突然变得空洞洞的,王庚和于秋扬两个人都不再说话了,他们清楚的知道,其它各县的百姓,是不可能像邯彰百姓一样,志愿从军、志愿服役的,尽管这些县的人口超过一千万,可动员兵力超过50万人。相比于强令征召的壮丁,司令部更喜欢志愿从军的,志愿从军者清楚的知道他们为什么当兵。

不是为了军饷、不是为了吃粮,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这个国家。只有明白自己为何而战的士兵,在战场上才更具主动性,同时也更加坚韧。

“不过,幸亏,咱们的军饷不低,总是还能吸引一些人。”

微笑着,王庚凝视着前方,然后默默的说道。

“无论,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到这里,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最终,会把他熔炼成一个整体,在战场上为战友、为国家舍生忘死”

第一百九十二章实业团

初春时的天空是一片淡蓝色,如洗的碧空总让人心情舒畅。四月里,华北的大地已全是一派春色,明媚的春光若是在往年,定会吸引许多人前往公园或是太行山踏青,但是今年,也许是战争的影响,使得踏青的人数极为有限,甚至就连各个学校亦将踏青改为行军拉练,此时的邯郸正像整个第六战区一样,在战争状态下,许多习惯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战争改变了一切”

在专员公署会客室内,面对造访的宋则久、李烛尘、穆藕初等一行人,管明棠笑着道出了这么一句话,在他的笑容中透着浓浓的自信,此时,会客室内的56名实业家或者他们的代表,大都是来自天津、上海等沦陷区的实业家代表,他们所组织的“实业界战地参观团”表面上是实业界对前线战地进行慰问,实际上却是来考察于邯彰进行投资,更准确的来说,是将工厂迁至邯彰。

在“7。75变”后,北方公司便开始动员天津等地工厂南迁,那些从天津迁出的工厂将未完全迁入邯彰,有许多工厂和上海的工厂一样,迁至了武汉,与历史上的仓促不同,在上海各民营厂内迁时,汉阳钢铁公司调用了运矿船协助撤离,北方公司航运部所属的江轮公司亦调数十艘千吨江轮协助撤离,在他们的全力配合下,从中央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到上海沦陷为止,共计从上海迁出民族工业企业48家,工人22500多人,机械设备等物资4。46万吨,较历史上高出十余倍。

而现在,这些工厂大都按照资源委员会的计划撤入武汉、江西、湖南等大后方,当然绝大多数迁至武汉,现在的武汉周围已经变成了一座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