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调教大明 > 分节阅读 411

分节阅读 411(2 / 2)

整个辽东,可以说是文化上的荒漠。

此时此刻,也算得上是群贤毕至了。

大明的总兵武将,在国初时与文人交往是十分犯忌的事,太祖的侄儿功高盖世,到底因为与文士交往被鞭责,最终见罪。

现在总兵们倒是以与文士交往为荣,但幕府之中,能招致眼前这样豪华阵容的,放眼大明,亦是别无分号。

“总兵官客气了。”李贽来者不拒,很快喝的满脸通红,他的脾气就是这样,投脾气了就很好相处,若是叫他不喜欢的,便是一个字也懒得多说。

这种名士狷狂之态,其实是他后来取死之由,但在辽阳这里,显然是宾主之间,相处的十分愉快。

待酒过三巡,李贽放下酒杯,微笑道:“总兵官设宴相请,这般客气,总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话,也可以直说了。”

惟功笑道:“先生说话倒也率直。”

李贽道:“正因为总兵官今日说的话十分率直,符合童心,不是那种虚头八脑的假话废话,是以吾在此恭候高明,如果一味客气下去,那只能告辞了。”

他的“童心说”就是请人返璞归真,说话率直,符合童真,惟功能得到他的欣赏,其因也正在于此。

“好,我就直说了吧。”惟功知道眼前这位老者的脾气,当下很认真的道:“我的意思,是请先生在辽阳居住,开门授徒,传播学说。”

“哦”李贽道:“那么于我有什么好处”

“辽阳这里,大兴学校,不少优秀的少年需要有真正的学问家来教导。先生著作颇多,讲学颇多,曾经有人责先生离经叛道,先生说,一生所著,并无一书无益于圣教,既然如此,辽阳有我坐镇,则先生可以在大学堂对数千,上万的学子授课,于先生难道还没有好处”

李贽一生子女众多,但除了长女长大成人之外,其余子女全部夭折,曾经剃头,但并不是为僧,因为他一生最恨僧道之流,更恨道学先生,所以剃头只是绝俗念,现在孑然一生,用财帛富贵来劝说他是自取其辱,而以光大他的学说来劝说,才是惟一留住这个当世大儒的唯一可能。

在惟功劝说之后,李贽默然不语,两手下意识的敲击桌面,一时厅中寂寂,所有人都在等他的决断。

半响过后,李贽方道:“吾之学说,确实有不少非圣之处,但这不要紧,要紧的,乃是吾从孟子,实为民本之说。”

李贽的哲学思想,用后世概括来说,是有朴实的唯物主义和绝对的唯心主义,他的文学观是童心说为主,历史观则是不以孔子是非为非,将那些孔门之徒言必先圣说成是“丑妇之贱态”,对孔子也是评价为“孔夫子不为一庸人乎”,同时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至于民本思想,比孟子更进一步,孟子是民为贵,君为轻,而李贽则是“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君主是为百姓服务,比起孟子来,确实更为先进了。

此外就是尊重妇女,提倡个性自由,反道学,惟功当然看过李贽的书,对其中的进步之处,十分赞赏。

此时李贽的意思,也是十分明显,他最为当权者所恶的不是对孔子的态度,而是他学说中对皇权和大小官员权力不受制约,压制性灵的激烈思想,这才是最为致命的地方。

他的死于非命虽然还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但在此时,李贽已经算是一个高危人物,收留他,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第五百九十七章殉道

“先生大约也知道了我已经拒绝了皇上捐输的旨意,可以说在我这里风险可比在耿家大多了,但先生在耿家也好,在麻城也罢,总有人找麻烦,教学亦不痛快,在辽阳,最少可以安定下来,除非有一天我被下旨免职,辽阳镇上下星散实话实说,这种可能性不大了,只要没有这种事发生,在这里,先生不被宵小之徒骚扰,讲学授道,可以最为舒服。甚至我连先生居所都备好了,每日派人用水洗居室一遍,被褥衣物,也是每日一换,甚至三换都可以的。”

李贽是一个严重的洁癖症患者,在当时是没有人知道这种病症,只觉得他为人太过麻烦,倒是惟功深知他的苦恼,这么一说,果然诱惑力大增。

“先生的女儿一家,也可搬来住,饮食起居诸样,一定很舒服。”

李贽一生,对家人最为抱愧,因为他的追求和学说,实在是到处漂泊,处处遭遇白眼,一生苦楚,无处述说。

这也是有思想的哲人经常遇到的事,惟功算是帮着李贽解决一切后顾之忧了。

“恨不早几年遇到小友。”李贽连称呼也变了,慨然道:“既然如此,不谈义,只言利,吾亦非留此不可了。”

他素来主张重商主义,这在儒门之中十分罕见,承认个人私欲,是谓“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如果一个人和李贽谈理想,奉献,无私,恐怕他要掩耳而逃,而谈交换交系,商业利益,则李贽毫无抵触,反而十分高兴。

“大人,留下李卓吾,确实有重重隐患啊。”

徐渭和李贽先行告辞,李贽兴致勃勃,徐渭带他去参观大学堂去了。

那里占地三千余亩,校园内还有湖泊和锻炼用的体育场,有藏书十万册的超级藏书楼,这些当然是砸了重金砸出来的,对教育,惟功向来不曾吝啬过。

有这样的大学堂用来传道授业,对李贽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想而知,在他剩下的生命之中,将会教导出多少学业优良的学子。

当时的名流之中,无论如何,对李贽的学问是毫无可挑剔的,用时人的话来说就是李贽无书不读,无书不看,没有这样扎实的学问,也很难成为儒学宗师,并且非议孔孟。

学识不够的非议,那是笑谈,不会有人重视的。

孙承宗在辽阳日久,越来越融入这个团体之中,很多事情,也算是能参与秘勿了。

旁人退走后,他和宋尧愈留了下来,而孙承宗的担忧,亦是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