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兵部大堂被惟功顶撞过,此事传扬万里,已经成为他官场生涯中的一大丑闻,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协理整顿京营的差事,还真不至于叫这个两榜进士,兵部侍郎感觉到高兴。
张惟贤反是荣辱不惊的模样,领旨之时,万历也是恶狠狠的看了他一眼。
这几年养着这厮,还将其放在都督的位子上,并不是张惟贤有什么打动皇帝的地方,而是万历的一颗棋子,留着没有别的用处,专为了敲打惟功所用。
惟功太锋芒毕露了,贵如帝王,也是感受到了庞大的压力,将张惟贤这颗棋子拿在手中,皇帝的安全感要足一些,时不时的给惟功添一些堵,提一下醒,这才是万历的真意。
这几年来,不论张惟贤和孙海客用几个怎么设计,怎么努力,始终不能影响到大局,原因就是皇帝不过是拿他们当牵线木偶,大局始终在万历的手中掌控着的原故。
论起帝王心术来,万历当然还很稚嫩,比起他祖父的心思深沉和果决来差的远,但万历也绝不是庸材,他也是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帝王之道。
可惜,这种摸索和试探又一次被张居正给打断了。
万历心中只是奇怪,张惟贤这厮如此大胆,竟敢背离自己,张居正究竟给了他和张元德等人什么样的承诺,他们彼此间又有什么交易发生他不知道细节,他只知道,眼前这事,绝没有表面上的这么简单。
“臣还有话要说。”
万历刚欲宣布退朝,张居正却是上前一步,阻止了皇帝。
“先生请说。”
现在皇帝对张居正的客气已经是到了十足十的地步,不仅是平时君臣唔对,或是奏章上的文书往来,或是与他人谈及张居正时,皇帝都是口称先生,恭谨孺慕之态,溢于言表。
张居正满意一笑,朗声道:“今日廷议结果已出,臣无异议,臣之心中,也是觉得欢欣鼓舞。国有良材,才能之士辈出,才有今日之争,这实在是吾皇之德福所至,身为大臣者,岂能不为吾皇贺”
“臣等为吾皇贺”
群臣知机,与张居正一起,山呼拜舞起来。
万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还不得不挤出一抹笑容来,那种尴尬与愤怒之感,这一生怕是也忘不掉。
今日之事,张居正一切操控在手,根本不曾有争执,但元辅说是有良材相争,那便是如此,绝对是如此,毫无疑问的是如此,看着眼前的这些替自己贺喜的大臣们,万历只想一个窝心脚踢过去,将这些混帐东西,尽数踢死了事
“臣是想,”张居正拜舞完事之后,才又道:“人才不用太过可惜。今日看来,张惟贤跟随定国公整顿京营,我等可静候好音,还有李如松,也是青年俊彦,前日受命入京授给京营右副将,着其巡捕讨贼,臣想,这差事十分难做,既然有人才,就要物尽其用,不如着其提督五城兵马司,成立巡捕营为总兵官,皇上以为如何”
“先生所说无有不是。”
“张惟功,也是难得人才。”
说起惟功时,张居正顿了一顿,眼神中有了一抹柔和之色,他看了惟功一眼,又继续道:“臣记得在万历七年秋时,张惟功奏过京师冬季冻饿贫病而死的流民极多,且,京城沟渠不通,卫生极差,年年爆发疫病,隔数年十数年就有大疫爆发,今张惟功不能受命整顿京营,人才难得,既然其见识若此,不如着他去专职清理,为提督清理大工专差官,要人要物,朝廷无有不从,但盼数月之后,京师能旧貌换新颜。”
第二百六十三章瘟疫
文华殿中,一时寂寂。
张居正今天绝对是大手笔,先是狙击了惟功,使其功败垂成,皇帝当然更是面上无关,然后就是抬了李如松一把,原本李如松是被弹劾落职,虽是无罪,但父子同为大镇总兵和副总兵,掌握强兵劲旅也是犯禁的事,调入京师,给其右副将虚职,还给其巡捕讨贼的名义京城之中,随便一个亲军指挥使司的都指挥都有这种职差,锦衣卫的职责之一便是辑查捕盗,李如松从大同副总兵到担任这种闲差职使,实在是一种侮辱,但朝廷就是这样蛮不讲理,李如松不服也得服,他也是在京城困顿了好几年,然后被放到宣府,没呆两年,又再次入京,在京城整整八年未曾立过寸功,一直把这只鹰熬的差不多了,朝廷才放他到边镇,再为提督,十余年间,参加了万历三大征中的两大征,从此功成名就。
现在的李如松,就算老子是辽东王在京这样的地方也得老老实实的猫着,没有几个人注意他,怀才不遇,满腔怒火的李大少爷原本秉性就不算好,现在脾气爆棚,在京城这几年,没少得罪权贵纨绔,一直到他出京多年,京城还留传着李大少爷的种种传闻。
张居正这么一提,等于是把李如松从最尴尬的境地中救了出来五军兵马司的几千人马是小事,名义才是天大的事,李如松任巡捕营总兵官,有衙门有职使,还有现成的几千部下,一下子就有了实权铺排,而且从右副将一下子又到总兵,虽然是讨捕拿贼的总兵,但总兵就是总兵呵
不少人都是迷迷瞪瞪的想不明白,元辅今天变了一个人一般,定国公和张惟贤加在一起,上元辅府邸的次数还不如张惟功一个脚指头多,怎么元辅就突然力挺这一帮人,李如松一下子咸鱼翻身,更叫人想不明白,诸多边帅之中,戚继光最得元辅信任,放在蓟永防线,手握精兵,要粮给粮,要钱给钱,人力物力最为充足,九边八十六万人,蓟永保定一带的兵马最为精锐,这些强兵,可都是蓟永总督戚继光掌握着,这位边帅性格虽然桀骜和喜欢以武抗文,也喜欢享乐,同时对张居正也是没话可说,万历六年元辅回乡,戚帅可是派了精骑和鸟铳手来,平时相府的用度,戚帅也没少进献过来,种种奇珍异产,甚至是名马美人,相府之中,经戚帅手的也是不少。
就算这样,张居正对戚继光的几个儿子也没怎么关照,而谁都知道,张居正从来就不喜欢李成梁,只是辽东现在离不得此人,李成梁和张居正的私人关系实在平常,而张居正却是对李如松这般关照实在是他娘的活见了鬼了
第三个提督就是更加充满恶意,谁不知道京城街道是晴天三尺土,雨天三尺泥除了几条主干道之外,京城大大小小几百条都是早就年久失修或是压根就没修过当年成祖皇帝重建元大都,重点就是建造宫城,等将北京改成行在的时候,各衙门都还没有修好呢,等皇城齐备,又有西苑南苑等大工,成祖几十年间,到处兴工,南京的大报恩寺,武当山真武观,都是最少动工十万以上,加上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数十万大军征讨安南等能折腾的成祖皇帝过去之后,朝野之间都松了口气,开始节省过日子,那个时候将就着把各衙门都修完也就了事,谁还能真的认真去修这个京城的街道和各项大工京城的外城墙早就有动议要修,一直拖到嘉靖年间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修好,历时几十年,用了几十万班操军和大量匠人,将朝廷弄的水枯河落,修完之后大家齐齐松了口气阿迷陀佛,可千万别再有什么害死人的大工程了。
现在的历朝,修帝陵就是第一大工,再下来就是黄河的水利大工和漕运工程,至于什么修驰道驿道,修城市的排水防污工程这怕是要把人家嘴巴笑歪的。明朝的赋税水平是很低的,低税制和低薪俸制度带来的就是政府税赋收取不足,工程能力极为不足,明朝的官道维护水平是很低的,政府工程极少而且粗陋,遇到灾害时,官府动员能力和容纳能力都十分匮乏,救灾能力和愿望都是十分低下,这就一点来说,清季这个事事不如明的蛮族王朝也是将明朝赶超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