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不出奇的话语中,似带着一丝威胁,不是一丝,准确的来说,根本就是战争的威胁。
日本有几个人不知道福沢谕吉,伊藤博文又岂不知福沢谕吉的这句话,这句话甚至就是福沢谕吉对文明国度的两个概括之一。
“持剑经商,举刀谈判”
放缓话声,梁敦彦微微一笑,但笑容中却带着一丝嘲讽之味。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我想伊藤先生远比梁某更理解不是吗”
梁敦彦知道,眼前这位伊藤博文是外交界的老手,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已经很圆滑了,要对付这种外交老手,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跟他讲道理,就像十年前伊藤博文的在下关同李中堂谈判时禀持的谈判中心思想一样。
“要么给我土地和金钱,要么我打你。”
对于梁敦彦摆出一副“师从贵国”的言语,伊藤博文无奈的心叹一声,然后开口道。
“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首先,台湾于十年前,就已割让日本,日本为开发台湾之实业,所费数额过巨,再则台湾为日本之领土,如为朝鲜而让出台湾,实非今日我国国民所能承担。不知能难转为其它条件”
伊藤博文的表现出的软弱,总算是让梁敦彦长松一口气,在谈判进行到这里时,在中方谈判代表中,特别列席谈判的最高大法官伍廷芳,却是显得有些激动,此时双方的谈话是何其的相似,根本就是十年前于春帆楼的重演,曾参与下关条约谈判的伍廷芳一直将此视为终生之耻,也许也许很快就可以雪耻了。
“如既已言明,本条件为帝国政府所拟定,实无再商量之余地,尚乞谅解而且若谈判无所进展,今后如战争继续,恐我帝国近卫军得土将不止于朝鲜两道,恐界时交换之地将不止于此”
梁敦彦摇头反驳道,台湾,陛下只要台湾至于朝鲜,那不是陛下所需要。
“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贵国之要求,实在是苛刻至极,如今天,我等接受贵国提出如此苛刻条件,恐他日回国后,国民势必会撕毁条约,以谋再战”
对方的毫不退让之意,换来的是伊藤博文的潜意的威胁,现在的日本只是因为主力被围困于满洲为质,否则日本绝不会接受如此这般的羞辱。
“他日事,他日再决,当年贵国国民承黑船来袭之辱,想来将台湾归还他主人,到也不会引起激波”
眼帘微微一抬,梁敦彦的声音中透出一丝悲状之意。
“若是他日贵国撕毁条约,图谋再战,我想,中华帝国四万万五千万国民必将全力而战,谁胜谁负,又祈是贵特使所能预料”
面对威胁毫不退缩,而这种勇气,恰是的军队给予的,没有任何人比外交官更能理解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交的意义,没有军事实力,任何外交手段都是空谈。
总之还是那句话,持剑经商,举刀谈判
“当然,条约一旦缔结,贵国若是背约,我方不得已而将再次诉诸武力,当然,那时我想全世界皆知,贵国背约之行,想来正义自有他国助为主张。”
虽说说出先前强硬之语,但梁敦彦却没忘记提醒着伊藤博文,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国对条约的看重,远超其它,列强的利益就是建立在条约之上,他们自然不容他国开撕毁“国际合法条约”之先河。
“贵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为盾,日本亦有三千六百万之忠勇国民愿为日本之尊严誓死而战”
伊藤博文并没有理会梁敦彦的警告,而是直接拿出了“忠勇国民奋勇谋国存”的决心作为谈判的资本。
在伊藤看来,中国的确有四万万五千万国民,但愿意举国一战的,能有十一即以惊人了,民族的觉醒需要时间。
“嗯”
听出他话里意思的梁敦彦轻应一声,然后又微微一笑。
“我需要提醒贵特使,如果贵国拒绝此议和条件的话,或许,贵国人口将会变为三千五百万,而非三千六百万”
有比这句话更赤o裸的威胁吗
中方谈判人员露出的笑容和日方代表的神情急变,即充分说明了问题,梁敦彦是在提醒着伊藤博文,近卫军在东北包围着日军的主力,只要愿意,可以随时歼灭日军主力。
面对的梁敦彦的微笑和威胁,伊藤博文心情不可不谓之沉重,十年前,在下关春帆楼内,他和李鸿章谈判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而眼前这未堂又不是十年前的那一幕的重演,只不过双方的立场却发生了变化,十年前自己对李鸿章是百般威胁,而今天却是
“难道贵国真的要和日本世代为敌吗”
“否中日虽有冲突,然为近邻,自当亲近友善”
“既然如此,敝人不得不再请求阁下采取宽大措施,使条件减至今日我国可能履行之程度。”
一硬一软间,伊藤博文用自己娴熟的技巧控制着谈判的节奏。
“中国提出之条件,已充分体谅贵国情形,在贵国所能接受之限度内,业已减轻至极,因此不能允许再减轻分毫。”
“这场冲突之中,贵国亦非战胜者,我国亦非为战败者。战胜者之要求,无论何等条件,败者亦必服从。但贵国以非战胜国之姿,却提出以如此苛刻条件指令我国,终非我国所能忍受。”
伊藤博文的话使得梁敦彦的神情立即严肃起来,他逼视着伊藤博文说道。
“敢问,阁下所言,可否解释为坚决拒绝本大臣所提出要求之意,”
伊藤博文摇摇头,开口说道。
“决非如此。我国政府为结束冲突之诚意,自不待言,本大臣心切于日中两国之和平之心,亦早为阁下所谅察。敝人只是坦率表达我国之情况而已”
“既如此,我方提出之条件,丝毫不会更改,还请贵使为日本将来计,极早签字。9”
在说出这句话时,梁敦彦反而轻松的玩起了手中钢笔,这是陛下的赐予他的,说是要用此笔签署中国第一份胜利之约,而他日,此笔必将阵于博物馆中,为后世所瞻仰。
“贵国条件之苛,实非日本所能接受”
几乎是叹出了这句话的伊藤博文重重的摇摇头,面对的梁敦彦的蛮横,他知道日本要么接受中国开出的条件,同意以朝台相换,要么就只有赌一场,赌中国人不敢进攻满洲军主力,除此之外,怕唯一还有的一个顾虑,就是来自露西亚。
能拖一天是一天,拖到中国人主动作出让步吧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