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9(2 / 2)

汤寿潜是江浙著名的实业家,对于四年前烜赫一时的南洋劝业会自然印象颇深:“老夫记得当时劝业会足足开了近半年时间,整个江南都为之轰动。若是现在能由百熙出面组织这场全国范围的劝业会,再邀请美国乃至欧洲的企业参展,肯定会对我国工商业发展起到强烈刺激作用”

孙元起道:“预计今年下半年欧洲就会乱成一团,估计英法德意等列强是抽不出身来参加展会了,不过现在美国工商业已经后来居上,有他们参加便完全足矣而且欧洲大乱对我们工商业也是件好事,因为各国忙于战争,以前对我国本土工业造成严重压力的外国商品倾销肯定会有所缓和;另外,大战期间交战各国大肆扩军备战,民用工业相应削减,会造成日用品不足,进而急需从中国进口大量纺织品、面粉、桐油、猪鬃、火柴等货物,这也为我国本土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扶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内阁也会对关乎国计民生、战争期间需求强烈的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包括出台减免税收、低息贷款、政府参股、给予奖励等政策。华熙银行则会对部分经营困难、规模较小的企业加以整合,充分利用欧战的契机抢夺国内外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士绅过度依赖土地、农村过剩劳动力难以安置等问题。”

汤寿潜抚掌道:“如此最好华熙银行若是有什么举动,百熙不妨跟老夫说一声,江浙士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证鼎力支持”

谢过汤寿潜之后,孙元起接着说道:“咱们不仅要办劝业会,还可以办学术交流会、边疆风俗民情展览会、全民运动会等。尤其是运动会,不仅能够增强国人的体魄,摆脱东亚病夫的讥讽,而且可以凝聚民心,弘扬志气,最值得大力举办。记得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时候,法国人顾拜旦与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开创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希腊雅典举办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曾向清政府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中国能够派出代表团参加此项盛会。

“可惜那时的大人先生们根本不知奥林匹克运动为何物,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完全无视了邀请函的存在。于是中国与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这样擦肩而过。在此之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开办一次,但中国几乎每次都遇上重大天灾人祸,比如1900年第二届时,恰值庚子国变,义和团起事、八国联军入京、帝后西狩,自然无暇关注;1904年第三届时,日本和俄国在东北大打出手,英军则攻入西藏拉萨;1908年第四届时,光绪皇帝、西太后先后驾崩;1912年第五届时是清末民初大变革时期,人心惶惶,更是无人关心这个问题。

“光绪三十四年1908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之际,天津有本杂志名叫天津青年,曾提出了三个振聋发聩的疑问:中国何时参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参加运动会、举办运动会不仅仅出人出钱出力的问题,更关乎民族气魄、国家尊严。或许咱们暂时还举办不了一届奥运会,而且预计在后年举办的第六届奥运会很可能因为欧战而停止,那咱们能不能现在就着手培养运动员,以便六年以后参加第七届奥运会呢”

汤寿潜道:“老夫记得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的时候曾附带着举办过一次全国运动会,我们何不仿照此例,再举办一届全民运动会呢”

孙元起道:“孙某的意思也是这样当然之前南京举办的那场运动会虽然名为全国,其实参与者不过140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大中小学生,娱乐多过竞争。咱们这次在京城举办的这场全国全民运动会,将会由北平铁厂、汉阳铁厂、致用医药等企业赞助,奖金优渥,不花费一分公帑,但必须范围更广、声势更大、项目更多,以期达到增强国民体魄、凝聚全国人心的目的”

第四八七章圣人道大能亦博

汤寿潜笑道:“听到百熙提及用劝业会、运动会、交流会、展览会等凝聚人心,老夫倒是想起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另一个会来,他们同样以维持国运,挽救人心相号召,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吸引文人士绅数以万计,不少人为之如癫似狂。”

孙元起马上便反应过来:“蛰翁说的是孔教会吧”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改良过的儒家虽然没有跻居国教位置,但在思想、法律、选拔、制度等国家社会方方面面都烙上自己的印记,然后逐渐融为一体,孔孟之道也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制度变革,却使得原来与传统制度融为一体的儒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体制性支持。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使得儒家的传播渠道、儒家与权力之间的关联都被一刀斩断,造成儒家出现了“魂不附体”的状况。

在清政府覆灭之后,儒家更是有如孤魂野鬼无处安顿。在儒学面临如此困境的时候,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熏陶、安身立命与孔孟之道高度契合的文人士绅眼见民主共和大行其道,而传统的中华五千年政教却跌落尘埃斯文扫地,一个个都不禁忧从中来,担心儒学就此沦亡,中国文化也将随之不保。而且他们觉得儒家对于维持中国当下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借鉴西方启蒙运动后政教分离的方式。想把儒家教会化,为失去制度性支撑的儒家寻求一种超越于现实权力而对社会秩序和国民道德发生实质性作用的“孔教”。

在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提倡尊孔读经的儒学社团,但这些都是自发成立,不成规模。就在此时,此前一直有创立孔教会的康有为授意他的学生陈焕章模拟基督教建制,联络前清遗老沈曾植、朱祖谋、梁鼎芬等人于1912年孔子诞辰日即10月7日在上海成立了孔教会。

孔教会之所以刚一成立便产生巨大影响,迅速超过孔社、孔道维持会、孔道会、宗圣社等团体,不仅因为沈、朱、梁等人都是前清副部级高官比如像沈曾植曾任安徽布政使,梁鼎芬曾署湖北布政使。朱祖谋则是礼部侍郎,而且这些人都是闻名全国的大学者、大词人比如沈曾植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被誉为“中国大儒”;朱祖谋是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编有著名的宋词三百首,即便是年近三十出头的陈焕章也蜚声内外。

陈焕章15岁便进入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23岁乡试中举,24岁联捷甲辰恩科1904进士。25岁赴美留学,经过两年语言学习后,入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31岁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所著孔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