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0年初,尽管距离辛亥革命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后世看来,已经是胜利在望。但对内外交困的同盟会来说,却仿佛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从外部环境来说,清政府不甘心就此沉沦,在各种势力推动下开始了立宪进程。首先是1906年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在那之后又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九年筹备清单;1909年成立各省咨议局,选举议长等等,都让人以为朝廷开始励精图治。国内外很多华人也认为,清政府尚未完全,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得中国向君主立宪转变。
这些都给同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清政府预备立宪获得成功,那同盟会的民主共和理想就再也无法实现了。而且这些年来同盟会会员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再给损失大量革命精英的同时,也让革命士气大为低落,不少同盟会成员开始有些三心二意。受此鼓舞,一定消停下来的保皇派也甚嚣尘上,在报纸对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
外部环境恶化,同盟会内部也不消停。以陶成章为首的原光复会系统成员,因为财务和人事问题,在同盟会内外散发攻击孙中山的言论,说孙中山贪污公款、不救济民报等等,先后发起两次“倒孙风潮”。这种攻击使革命派内部人心更加涣散。
很多华侨看到陶成章等人散发的传单后,也不再愿意捐款给同盟会,让同盟会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杨度捐给孙中山的四万美金,不啻于久旱后的及时雨,给苦苦挣扎中的同盟会扎了一剂强心针。
但同盟会沉疴太深,一剂强心针显然不足以让它振作起来。在这万马齐喑的时刻,一位美男子毅然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要给同盟会下一服猛药:暗杀大清政要
第二三二章此头须向国门悬
二三二、此头须向国门悬
不错,这位美男子就是鼎鼎大名的汪兆铭。
所谓美男子,可不单是生得一副好皮囊。说句实在话,谁在年轻时没帅过没准儿蹬三轮板车的猥琐大叔、挤公交的秃顶中年人,十多二十岁时也是眉清目秀的好小伙。可是岁月无情地剥夺了他们曾经拥有的美好,只留下衰老和丑陋。美男子则不然,他们除了姣好的容貌,还有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底蕴,岁月在他们身下留下的印记,只会为他们增添成熟的魅力。
汪兆铭便是这样的美男子。他21岁赴曰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2期学习,毕业后考入法政大学。在1905年7月曰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成立会议时,汪兆铭是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同盟会成立后,他又出任评议部评议长,同时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这位帅哥笔头子非常厉害,理论功夫也非常扎实,在批驳满清和保皇党改良主张的同时,迅速丰富和完善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中少有的理论家,很快获得孙中山的青睐。
虽然孙中山没有龙阳之好,但身边有位美男子总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所以在1907年之后,他便带着汪兆铭来往于新加坡、吉隆坡、苏门答腊等地,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华侨捐款,协助发起武装起义。
可到了1909年底,形势急转直下。在南洋华侨中,似乎君主立宪那一套更有市场,同盟会捐款随之锐减,在国内发动的一系列起义也先后以失败告终。汪兆铭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因为看不到革命成功的希望,情绪日渐消沉。
此时的汪兆铭还没有沦落为汉奸,而是位志行高洁的革命青年,苦思良久之后,决定以一死来激励革命。他想到的招数就是到北京暗杀满清重臣,振奋天下人心。暗杀虽然简单、粗暴,但不可否认,它确实非常有效。所以汪兆铭不顾孙中山和黄兴的劝阻,组织了一个暗杀团队,陆续来到北京,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暗杀小组有七个人,汪兆铭、黄复生、黎仲实、喻培伦、胥醒、方君英、陈璧君,其中汪兆铭是领导者。尽管是热血青年,但脑袋还没有被热血烧糊涂。来到京城并不是立马动手,而是先开了一家照相馆作为掩护,展开暗杀前的调查工作。就这样,1910年初,在北京前门外开张了一家“守真照相馆”。清末的照相馆,就好比今天的私人会所、sa水疗馆、健身中心,是个非常时髦的玩意。开张营业以后,居然很快顾客盈门,生意非常红火。
生意只是捎带,暗杀才是照相馆的主营业务。他们受吴越成功刺杀经验的影响,首先把目标定为海军大臣载洵、军谘府大臣载涛。因为这两位爷刚好结束欧洲考察,要在前门火车站下车,而当年吴越正是在火车站暗杀得手的。
那个年代的火车站可没有严格的安检,汪兆铭和黄复生迅速携带炸弹,很轻松潜入了车站。一进车站,汪兆铭就觉得选对了地方:这里人流密集,人声喧腾,事前易于乘机接近目标,事后又可以混进人群安全撤退,最是适合刺杀。
这是汪兆铭等人第一次下手,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难免有些紧张,心跳明显加速,手心开始出汗,再三检查炸弹的起爆装置,确保一击必杀。
随着火车到站,车站里更加拥挤,加上采光不足,很难辨清人脸。他俩随着人群来到火车附近,汪兆铭气喘吁吁地说道:“复生,你找找那两位贝勒爷在哪节车厢。”
黄复生一边抹汗一边摇头:“我没见过照片,不晓得他们长什么样。你认识他们,还是你找吧”
汪兆铭满脸惊愕:“我也不知道啊我还以为你事前侦查清楚了呢”
两人面面相觑:这下糗大了出来搞暗杀,居然连人都不认识,古往今来有这么玩的么
“赶紧找人问问”汪兆铭急忙道。见不远处有位老头,赶紧挤过去问:“大爷,您知道洵贝勒和涛贝勒在哪节车厢么”
老大爷憨厚一笑:“俺哪知道你们问站长去”
问站长去难道见了站长跟他说:我们俩来刺杀两位贝勒爷,麻烦给咱指个路汪兆铭道了声谢,赶紧再去问别人。
搁在今天,载涛、载洵哥俩就是中央军委委员、兵种司令或四总部部长,行踪属于国家机密。汪兆铭想在短时间内搞清楚,怎么可能在人群里窜了半天,依然毫无头绪。而且他们在人群里不安分地挤来挤去,已经惹得不少人暗暗戒备:这俩小年轻不会是贼吧
事到如今,总不能把炸弹随便往人群里乱扔吧尽管暗杀就是搞白色恐怖,但也不能滥杀无辜。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