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富商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子站起来,举着手中的报纸反驳道:“两位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在下却不这么认为,儒报虽然和齐王处于对立的位置,但人家报纸一向以严谨著称,若是这条消息没有经过证实,儒报肯定不会刊登的,而且这报纸上写的明明白白,整件事是儒报里的先生亲眼所见,自然是做不得假”
“说的好,老夫也是如此认为”又一个反对者站出来,只不过这人是个花白胡子的老者,身穿蓝色长衫,看起来像个读书人,“儒报上的消息肯定不会有假,而且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虽然齐王在民间和朝堂上名声不错,但是别忘了,他以前可是个劣迹昭著的皇子,甚至就算是现在,有些举动显得十分荒唐”
“老先生此言差矣”还没等老先生坐下,立刻又有一个斯文的年青人站起来道,“齐王以前虽然有些劣迹,但正所谓浪子回头,自从贞观十年之后,齐王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大事不信的话您可以去登州看看,那里的百姓生活富足,人人都感激殿下的恩德,你刚才的那段话若是敢在登州说出来,恐怕会被所有的百姓唾弃”
登州在李愔的治理下,一跃从以前的海边小城,变成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性大城市,甚至已经可以和太原相提并论,所以不少人都将其当成李愔最有说服性的政绩。
老先生一听心中不服,当下反问道:“年青人,不要人云亦云,人人都在说登州的好,可是你又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能肯定登州就一定像传说中的那么好呢说不定关于登州的那些传言,都只是别人编造出来骗人的”
老头的话一出口,却把那个说话的斯文青年人惹的大怒,当下冷哼一声说道:“老先生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生不才,前些日子刚从登州游学回来,对于登州百姓生活的富足,全都看在眼里,而且与小生同去的,还有几个同窗,其中两人还是国子监中的学子,若是您老不信,我尽可告诉您他们的姓名,让您找他们求证一下”
青年人的一番话,立刻让那个老先生哑口无言,只得尴尬的坐了下来。不过这个老先生却坐着一个长脸年青人,看样子应该是他的子侄辈,看到长辈被人讽刺,当下再也按耐不住道:“这位兄台,咱们今天讨论的是儒报上那件事的真实性,不是齐王所做的功绩,我看你是故意岔题的,而且齐王在工商上的作为,也有不少有违圣人之道,比如那个所谓的纺织厂,名为纺织,却只招女工,还不知在里面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个长脸青年的话一出口,立刻引得茶楼里不少人色变,在这茶楼里喝茶的,虽然也有像刚才那个富商一样的有钱人,但大部分还是干活挣钱养家的普通人,而且有不少人为了家里过的更好,家中都有女眷在纺织厂做工,而长脸青年的话几乎是把他们家中的女眷全都给侮辱了。
只见第一个说话的那个粗壮汉子拍案而起骂道:“小子,你给我嘴巴里放干净点,什么叫见不得人,纺织厂里都是纺棉织布的正经活计,不懂就别乱放屁”
粗壮汉子是干力气活的粗人,再加上一生气,嘴里自然没什么好词。不过这也情有可愿,因为他老婆和两个未出嫁的妹子,都在齐王府的纺织厂里做工,对方一下子骂了他三个至亲之人,是个男人都会受不了。
“呸,你这个臭拉煤的,小爷说什么还用不着你管”对方也是个跋扈的性子,听到粗壮汉子的话,自然也不甘示弱。
粗壮汉子和长脸青年两人越骂越难听,而且周围的人也开始帮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对骂的行列,气氛也越来越激烈,火药味愈加浓厚,最后也不知是谁先动的手,结果引发生一场混战,只是这场混战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这场混战却被光明正大的载入史册,而且还对其有个特定的称呼,这就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茶楼混战”。
第一百六十八章李世民要出口恶气
茶楼混战事件,发生于贞观十二年十月五日,混战双方因为意见不和而大打出手,最后虽然被赶到的官人控制住局面,不过仍然造成数十人受伤,甚至还有一人重伤的惨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报纸新闻所引发的混战,这也正说明了,随着报纸的发行,报刊这件新生事物,已经开始发挥出其舆论工具的真正影响力
以上就是大唐正史中对茶楼混战事件的记载,不过关于引发混战的新闻事件,却被人刻意的抹去了,而这也造成了不少后世历史学家对其做出多种猜测,甚至还有人结合民间野史,大胆断定这和那位传奇性的皇族李愔有关,可惜所有的猜测都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据,直到后来皇室中流传出一些保存完好的古董报纸,这才让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只不过这个真相却让所有历史学家大跌眼镜,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如此著名的历史事件,竟然是因为李愔的一件八卦新闻所引发的。
后世历史学家自然不会对一件八卦新闻感兴趣,不过这件八卦对当时的大唐来说,却无疑是一场风暴,因为八卦的主角是风头正盛的齐王李愔,只凭这个名字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所以不但长安的大街小巷在谈论这件事,甚至随着报纸恐怖的传播速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展。
而这件新闻的始作俑者正是被李愔羞辱过的卢宏,那天晚上回去后,他心中气愤难平,因此才想到这么一个报复之法,不但扭曲事实,将李愔救人之事写成猥亵女子,甚至还冒着被家族责罚的危险,将李愔勾引崔梦雪的事也写了上去,只不过总算他还没有失去理智,把主要责任都归到李愔身上,而且也没正面提出所有当事人的名字。
卢宏本来就是儒报的主要创办人,所以他的文章自然很顺利的发表,而且还排在头版头条。而这篇报道所以引发的轰动性,甚至连卢宏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天他们的儒报不但脱销,而且一连几次加印,可最后还是跟不上销售,可以说从儒报创办至今,还从来没有如此受人欢迎过。
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