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资本大唐 > 分节阅读 15

分节阅读 15(2 / 2)

“哈哈哈哈,没想到六郎如此用功,大清早就起来读书,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李愔还没背几句,就听房门外面有人笑道,紧接着门一开,李孝恭、李道宗等人一起走了进来,没想到他们竟然都起来了。

“六郎真是好精神,为兄现在脑子还痛的受不了呢”李景恒顶着双血红的兔眼,一脸倦意的说道,这时李愔才发现,除了李孝恭和李道宗这两个老的外,其它四个年轻的都是哈欠连天精神倦怠,一脸没睡醒的样子,估计是被两个老的从床上抓起来的。

“呵呵,我也是宿醉醒来睡不着,又没事情可做,所以就想将之前的三字经补全,想不到各位叔父和王兄都来了。”李愔哈哈一笑说道,同时心中对两个老家伙十分不满,大清早的不在床上好好睡觉,没事跑我这里干什么

“哦可是六郎在小学中未背完的三字经”李孝恭双目一亮,十分感兴趣的问道。

“呃正是小侄的那篇拙作”李愔没想到那天的事竟然都传到李孝恭的耳朵里了,一时间有些惊讶。

“呵呵,这道是巧了,早就听闻六郎的才名,今日终于可以亲眼一观。”李孝恭十分的高兴,笑的胡子都翘起来了。

“没错,六郞,你快点将那篇得到魏铁胆夸奖的三字经背出来,也好让我们开一开眼界”李道宗也上来凑趣,听到他将魏征称做魏铁胆时,李恪等人不禁都笑了起来,用铁胆来形容魏征,倒也十分贴切。

“既然叔父想听,那侄儿就献丑了”李愔拗不过两个老家伙,而他们身后的李恪等人也是一脸感兴趣的神色,只好答应下来。

李愔又从头开始背,背完了上半部开始背诸子百家著作,然后又是历史这一段,不过当李愔背到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这句时,下一句张口就要背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猛然间李愔全身一激灵,现在可是大唐贞观年间,后面的历史都还没发生呢而且现在听他背的可不光有文儿这个小丫头,还有李孝恭这些皇室宗亲,如果他说大唐只能传三百年,估计当场就会被对方剁成肉泥。

想到这里李愔悄悄的抹了把汗,把下面的历史全都跳过去,直接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开始背起,一直到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一句,整篇三字经才算是完结。

李愔背的很慢,即便如此,负责抄写的文儿还是累的满头大汗,写完最后一个字后,这才长舒了口气,看向李愔的目光中满是崇拜,这还是李愔第一次在她面前显露才学。

“好小小一篇三字经,竟然将天文、地理、历史、道德全都囊括在内,而且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果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启蒙之书,难怪能得魏征的夸奖”一直到李愔背完,李孝恭这才一拍大腿,大声的赞道。别看他是个武将,但出身名门让他从小就受到过严格的教育,文学素养并不低。

“奇文妙文能不加思索就将此文作成,六郎真乃神人也”李道宗摇头晃脑的还在品味三字经,嘴里却仍不忘夸赞李愔。

李恪看着自己的这个亲弟弟感慨万千,没想到李愔竟然因祸得福,失忆之后竟然有如此文采,连他这个哥哥也是自愧不如,母妃这么多年的苦心溺爱也终于有了回报。想到这里李恪的眼角也有些酸酸的。

李永等三人倒不觉得如何吃惊,毕竟之前他们已经见识过李愔的文采,不过两个老头子喝彩,他们当然也不敢不迎合,跟着也夸赞了几句。

“对了,刚才只顾着听六郎的三字经,差点把正事给忘了。”又说了几句闲话,李道宗忽然一拍脑袋说道,“六郎,昨天晚上的事情你可还记得”

“昨天晚上”李愔有些发呆,昨天他只记得喝了不少的酒,也说了不少的胡话,其它的一概想不起来了。

“六郎昨晚道宗提议开一个宴会,然后遍请朝中的王公贵族,宴会上将我们的新酒推出去,这样即可以让老夫和以前的好友把酒言欢,又可以提高新酒的知名度,岂不是一举两得”李孝恭提醒道。

“噢,小侄想起来了。”虽然提起酒他就头痛,不过昨晚的事他终于是想起来了,“这件事小侄是坚决支持的,对于叔父的大才,小侄也是万分佩服。”李愔开口说道,顺便还轻轻拍了李道宗的马屁。

“哈哈哈,六郎的嘴还是那么甜,老夫就知道六郎你一定会同意”李道宗笑的像个弥勒佛似的,伸出胖乎乎的手拍了拍李愔的肩膀。

“同意同意什么”李愔一愣,总觉得李道宗笑的有些不怀好意。

“咳咳是这样的”李孝恭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轻咳了两声说道,“今天早上我道宗商量了一下,发现这个宴会无论是在哪里举办都不太合适,我和道宗就不用说了,你三哥府上更不行,孝节家里的情况你也清楚,连个下人都凑不齐,所以想来想去,发现唯有你府上最合适。”

“我府上”李愔面露难色,他发现这个李孝恭别看外表很有风度,但其实脸皮之厚,和旁边笑眯眯的李道宗也不相上下,根本不是啥好鸟。如果宴会放在他府上,那么花费算谁的,而且看他们的样子,这次宴会的规模肯定不小,光宴会的准备工作都足够让他的王府忙的底朝天了。虽说这次宴会有为新酒打广告的理由,但更重要的理由却是李孝恭和李道宗想借此机会,和以前的老朋友聚一聚,怎么算也轮不到来他府上开吧

其实李愔略一思量,也明白宴会在他王府开办的原因,两个老家伙都是有军功在身的宗室,这次请的人中又有许多的文武重臣,所以他们理应避嫌。而李恪也是同样的原因,毕竟他的身份更加敏感,身为李世民最看重的儿子之一,无论是在朝中还是民间都有着不小的声望,所以李恪更应该避嫌,别说宴请大臣,连平时多说几句话都可能被御史弹劾。至于李孝节更不用说了,府上连个下人都凑不齐,直接忽略掉

李愔就不一样了,虽然他和李恪是亲兄弟,但一来他年幼,二来无论是声望还是才能都和李恪相去甚远,虽然这段时间的努力让他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