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李建成点了点头,“你先去吧改天有时间我们再聊聊。”
“臣弟先告退了。”
李世民行一礼,转身走了,李建成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困惑,他的兄弟难道真的悔悟了
这时,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子殿下,圣上宣你进去。”
李建成这才收回心思,走进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李渊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他笑问道:“在门口应该遇到世民了吧”
“是他居然向儿臣道歉了。”
李渊捋须笑道:“那是他应该的,朕很欣慰,他只要能悬崖勒马,朕就可以原谅他。”
李建成心念一转,不会夺取秦王军权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吧但这话他不敢说,只得问道:“二弟是否为江南李密之事而来”
“正是如此,他提出了应对荆襄危机的三策,朕一时举棋不定。”
李渊便把李世民的三策说了一遍,最后道:“朕比较倾向于中策,既没有违反双方的条约,又可以顺势夺取南方,皇儿怎么看”
李建成看了一眼地上的辞呈,他来是商量关陇贵族辞职之事,而不是应对荆襄危机,但既然父皇问他,他又不好不表态,想了一想,李建成道:“父皇,这件事不如召开政事堂会议,和相国们一起商议。”
一句话提醒了李渊,他点了点头,“皇儿所言极是,朕几乎把政事堂忘了。”
李建成深施一礼,“父皇,儿臣是为关陇贵族集体辞职之事而来。”
李渊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有些不悦道:“你打算让朕向他们低头吗”
李建成叹了一口气道:“父皇,现在我们不能内乱,这件事就由儿臣来承担责任,儿臣去劝说独狐相国和窦相国,告诉他们,父皇并不是打算南巡,而是准备御驾亲征江南,消除他们的误会。”
话虽这样说,其实还是变相低头了,李渊脸色愈加难看,最后他才冷冷道:“也罢先平息此事,以后朕再一个个收拾他们。”
第三十一章军机决策
更新时间:20133269:23:32本章字数:4289
关陇贵族以辞职施压,逼迫李渊取消南巡计划,最终以李渊的低头而告以段落,正如李世民所言,关陇贵族是大唐根基,在现在风雨飘摇之时,他们更不能轻易动摇根基。
虽然李渊被迫打消了迁都巴蜀的想法,但他并不甘心,他又给四子元吉送去一份密旨,命他坐镇成都,做好迁都巴蜀的准备。
李渊的试探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现在唐朝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却是荆襄之危,如何解决这个危机
当天晚上,李渊在武德殿偏殿召开了军国会议,由政事堂五相和太子、秦王,以及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封德彝族等等一共九人参加,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偏殿内灯火通明,十几根手臂粗的鲸脂蜡烛将偏殿照得如白昼一般,大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异香,九人分坐两边,每个人都有坐榻,他们挺直了腰板,神情肃穆。
李渊坐在玉阶龙榻之上,对众人缓缓道:“朕刚得到襄阳传来的消息,杨元庆已经收编了萧铣和杜伏威的军队,加上部分隋军,大约十五万人,从长江两岸同时向荆襄进发,我们的担心即将成为现实,现在危难关头,大家畅所欲言吧今晚无论说什么,朕都可赦免无罪。”
众人已经事先得到了今晚商议的内容,事实上大家都很清楚,隋军攻克江南后,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荆襄,隋军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了。下面就是看唐军怎么应对。
李渊又把三条应对之策告诉了众人,他的意思很明显,他是准备从这三策中选出其中一策,而众人也知道,不可能选第三策放弃荆襄,如果李渊有魄力,那就选上策。如果求稳,那只能选中策。
这时,萧瑀起身道:“陛下。请容臣先说一言。”
李渊点点头,“萧相国请说。”
萧瑀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比较支持中策。但一些细节上他却不太赞成,萧瑀走到大殿中央,看了众人一眼,又向李渊行一礼道:“陛下,首先臣要明确态度,荆襄不能失,失去荆襄粮仓,只剩关陇和巴蜀,我们恐怕支撑不起三十万军队,所以臣支持中策。朝廷须派兵援助荆襄,但在派兵细节上,臣有不同意见。”
李渊微微一笑,“有不同意见,尽管说。所有的不同意见,朕都要听。”
萧瑀又继续道:“关键就是派十万军去支持,秦王殿下的意见是七万军支持荆襄,三万军防御巴蜀,但问题就来了,我们这里只剩下十万军队。能否守住关陇首先京城至少要五万军队,那么剩下五万军队怎么分配所以我觉得调走十万大军,未免太多了一点。”
萧瑀的话引起大殿内一片窃窃私语,连李渊的眉头也微微一皱,不说还没有感觉,萧瑀这样一分析,李渊也感觉到留下十万军队防御关陇确实少了一点,虽然十万军队本身不少,但主要是须防御京城,五万军队他还觉得少了一点。
一旁李世民开口道:“萧相国的分析虽然有道理,但调十万军队已是底线,因为现在巴蜀和汉中空虚,驻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还住要集中在汉中,如果没有三万军队防御,一但隋军从夷陵或者从陇西进入巴蜀,巴蜀就完了,另外隋军是二十万大军围攻荆襄,而荆襄只有八万军队,就算我们增兵七万,也只能十五万军队,兵力不如隋军,况且隋军还有骑兵和水军,萧相国,调十万军南下,其实已经是很保守了。”
李世民说到这里,都给大家一种捉肘见襟的感觉,明明唐朝还有三十万大军,却居然觉得不够用,这时,陈叔达沉声说:“陛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考虑再征兵了。”
他话音刚落,独孤震和窦轨竟然同时冷笑一声,这种异口同声的冷笑使众人感觉一股寒意,偏殿里顿时安静下来,李渊略略有些不悦,他又想起了这两人以辞职来威胁自己之事,尽管他们已经把辞呈收回去,但却是以自己的低头为代价,让他内心窝了一肚子火。
不过刚才他已经发话了,畅所欲言,可以出言不忌,他不能言而无信,李渊只得忍住气对独孤震道:“独孤相国,你有什么建议吗”
独孤震站起身施了一礼,“陛下,窦相国的想法臣不知,但刚才陈相国说募兵之事,微臣却觉得他想得太简单了,现在募兵两个字,可是这么能轻易说出口的吗”
独孤震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实在是因为这几年唐军募兵太狠,前后强征了不下五六十万军队,几乎已到扫地为兵的程度,如果再募兵,恐怕就会造反了。
窦轨也道:“独孤相国说得不错,现在种田人中,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已经不多,上次隋军攻打关中,朝廷在京城中临时征了六万青壮,本来说好隋军退兵后就放他们还民,结果并没有放他们,使朝廷信誉遭受很大的打击,我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