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下枭雄 > 分节阅读 697

分节阅读 697(2 / 2)

出尘将他拉到一旁,低声道:“是郑夫人来了。”

“是谁”杨元庆也吃了一惊。

“哎”

出尘叹了口气,“就是你的正房母亲,敏秋在陪她说话呢。你见不见”

杨元庆的沉了下来,冷冷淡淡道:“她来什么”

“具体我也不知,看她的样子挺落魄的,你见还是不见”

杨元庆可没有出尘那样柔软的心,他摇摇头,“我不想见她”

说完,他转身向自己的书房走去,出尘望着他坚决走远的背影。不由暗暗叹了口气。虽然郑夫人从前对她也不怎么样,但过去的仇恨和不满她早已经淡了。

杨元庆回到自己的内书房,脱下外袍挂在架子上,本来不错的心情被郑夫人的到来搅坏了,虽然很多事情他可以不在意,可以原谅。但并不代表他心中就没有一点仇恨,他这一辈子还是有几个人无法原谅,郑夫人和杨氏兄弟。恰恰就是和他血缘最近的三个人。

他无法原谅郑夫人对他小时候的刻薄和寡情,更无法饶恕杨峻和杨嵘对父亲的背叛,有些伤害是无法一笑泯去恩仇。

杨元庆坐了下来。他着实有些心烦意乱,这时门开了,裴敏秋走了进来,手中端着一杯热茶,她慢慢走上前。把热茶放在桌上,柔声笑道:“你真不想见她吗”

杨元庆摇了摇头,“我心中对她只有恨,不见或许对她更好一点。”

“夫君,她毕竟曾经是你的母亲,纵有千般不好,你也无法抹杀掉这个事实,再说,她也知错了,你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

“知错”

杨元庆冷笑一声,“她哪里知错了怎么知错了”

“她刚才去了祠堂,跪在你父亲的画像前痛哭,我也是女人,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被丈夫休掉,当年的情形你应该也知道一点。”

杨元庆没有吭声,裴敏秋又劝他道:“我和婶娘也交流过,婶娘说,正是她当年对你的刻薄,才使你能有今天,如果她把你养在蜜罐子里,你今天会是什么样子而且婶娘说,她也欠郑夫人一个人情。”

最后一句话把杨元庆打动了,他便淡淡问道:“婶娘欠她什么人情”

“婶娘说,正是郑夫人强烈反对才使她保住了清白,否则她早就殉夫了。”

杨元庆也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郑夫人并不是为了婶娘好才反对自己父亲纳她为侧室,只是很多事情因果循环,谁也说不清楚,郑夫人是他命运中的一条岔道,也不能说她一无是处。

裴敏秋看出丈夫已经有点动心了,便又进一步耐心劝他道:“夫君将来会是大隋皇帝,皇帝应该是心怀万里,如果连这点心胸都没有,怎么傲视天下,郑夫人只是一个小人物,何必把她放在心上”

“好吧她来做什么有什么要求。”

杨元庆勉勉强强同意放过郑夫人,不计较她过去的恶行,裴敏秋见丈夫已经松口,心中大喜,连忙道:“其实她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她现在孤苦无靠,希望我们能给她一个归宿,再说就是能给杨峻杨嵘一个前途。”

“这个不行”

杨元庆毫不犹豫拒绝了,“我可以给她一个晚年的富贵,给她美宅田产,让她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我可以答应她,但杨氏兄弟不行,我在会宁郡给杨嵘说过,他们若肯在父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我就可以饶恕他们,甚至可以给他们荣华富贵,这是我的唯一条件,现在还是这个条件,你可以告诉她。”

裴敏秋知道丈夫心意已决,不好再劝,只得点头答应了,“那夫君不见见她吗”

杨元庆摇摇头,“见面比较尴尬,就不用见了,这件事你去处理吧”

“好吧”

裴敏秋无奈,只得道:“那我先去了。”

走到门口,杨元庆又叫住她,“有个底线你要把握住,我不会封她为太后,最多给她一品夫人。”

“我知道,毕竟她已不是杨家主母。”

裴敏秋转身出去了,杨元庆又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想到了李世民暗中收买杨嵘之事,这兄弟二人或许还真是两颗关键的棋子rs

第一章江南隐忧

更新时间:201331521:11:42本章字数:4751

时间渐渐到了一月中旬,按照传统,要过了正月十五中元节后,新年才正式告一段落,但今年却和往常不同,去年的夏秋连旱给北方各地农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好在今年冬天老天开眼,一连下了三场大雪,彻底解除了旱情,加上今年气候偏暖,冰封的河水在中元节前后便开始有解冻的迹象了,很多农民在初七初八便开始下地松土耕田、施肥修渠,整个北方大地早早地忙碌起来。

正月十七,河间郡潞河港西面的官道上,一队数百人的骑兵风驰电掣而至,为首之人正是楚王杨元庆。

潞河港便是隋军的出海之港,一千五百多艘海船便停泊在这片占地辽阔的海港内,潞河港是不冻港,冬天也可以行船,但自从攻打高丽结束后,一千多艘战船便停泊在海港内修整,没有再出海。

当杨元庆奔至离海港还有十里地时,他们便靠近了第一座哨岗,海港戒备森严,是隋朝的机密之地,有三千驻军,严禁任何闲杂人员靠近,就算是在海港内做工的匠人和船员,也必须有专门的出入铜牌,而且轻易不准外出。

这时,一队哨兵飞奔而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一名亲兵上前喝道:“楚王殿下来视察海港,请让路”

为首哨兵队正上前,见果然是杨元庆,吓得他连忙行一礼,回头挥手,“闪开”

哨兵让开了道路,杨元庆率领众人加快马速向海港奔去,离海港还有数里远,便远远看见了俨如城墙一般的大海船,黑黝黝的战船一艘挨着一艘,一排连着一排,桅杆如林,足足排出数十里之外。

这时,前方又来了一队骑兵。约百余人,为首将领却是潞河港统领周光耀,随着隋军的疆域扩张越来越大,军队的编制也开始有所改变。分为京都军和地方军两种编制,京都军改变不大,为大将军、将军、亚将、郎将四级别,郎将下面又有校尉、旅帅、队正等中低级军官。

而地方军则分为总管、统领、都尉三级,都尉下面也是校尉、旅帅、队正等中低级军官,这其实和隋朝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只是把原来的小总管改为统领。

潞河港因为管辖兵力较少。只有三千人,所以主将便只是统领,从三品衔,相当于京都军的亚将,统领周光耀也是跟随杨元庆多年的老兵,灵武郡人,大业元年加入丰州军,一步步积功升为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