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灾情解决了吗中原的饥民安抚了吗两大负担还不知该如何解决,现在又要把青州拉进来,这就么个小小的河东,能负担得起这么大的包袱吗”一名老者痛心疾首,斥责朝廷的这次决定。
另一名中年男子脾气和缓,劝说老者,“戚翁,话不能这么说,青州不拿下就没有负担吗眼看秋粮歉收已成定局,到时大量的青州饥民必然会涌入河北或者中原,与其背井离乡来讨饭,不如就把他们安置在家乡,我觉得隋军攻打青州就是这个目的。”
另一名酒客叹道:“关键是我们有多少粮食战争打响,军队调动,钱粮哗哗地就要出去了,如果粮食不多,一场战争就耗完了,还拿什么赈灾”
“粮食应该多的是,听说上次和唐朝谈判,狠狠宰了唐朝一刀,应该粮食充足,否则楚王殿下不会做出这个决定到处都是议论声,其中一名中年酒客慢慢喝着果酒,耳朵却竖得笔直,将众人的议论全部听进耳中。
他不露声色地结了帐,迅速离开了酒肆,此人走进北市,来到一家药铺前,一名伙计迎了出来,“掌柜回来了”
中年男子点点头,走进了药铺中。
正如隋朝将情报堂设在了平壤,高丽人也同样将触角伸进太原,半年前的王妃遇刺事件后,高丽堂被一网打尽,但两个月前,盖苏文又派来一批高丽堂成员,继续收集隋朝的情报。
和上次杀手型情报人员不同,这一次换成了商人风格,中年男子叫高文景,是一名平壤有名的医生,他成为了这批高丽堂情报人员的头目。
他带领十几名手下,以位于北市的这家药铺为据点,花费高价搜集各种情报,然后用鹰信中转到辽东,最后送往高丽国内城,送到盖苏文手中。
高文景约四十岁左右,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仅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名高丽人。
高文景匆匆走进后院,走进一间屋子,他在桌前坐下,铺开绢纸,用细笔一点点写着最新的情报,隋军将发动对青州的战役,引来民间普遍不满。
当然,这种重大情报,他不可能在酒肆里听几声议论就当真,事实上他已经从朝廷内得到确切消息,隋朝要进攻青州窦建德,在秋收前完成战役。
他去酒肆,只是想听听民意。
写完情报,等墨迹干透了,这才小心卷起,装进一只细竹筒中,这是他们向隋军学来的通信办法,训练信鹰来传递消息,他们的放鹰点在城外,先送去辽东,再从辽东送去高丽国内。
高文景走出房间,将竹筒交给一名伙计,“速将此信送出,不可耽误”
伙计接过信筒便匆匆走了,高景文这才不紧不慢向药铺前堂走去在隋朝紫微阁做出决议次日,长安李世民也得到了唐风的紧急情报。
秦王府内堂,李世民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步,在桌上放着唐风的紧急情报,另一旁坐着李世民的军师房玄龄。
“殿下,我觉得很奇怪,隋朝的军事行动从来都和紫微阁无关,由杨元庆直接部署,这是隋朝的军政分家原则,一向如此,怎么这一次居然要紫微阁批准”
“或许这是隋朝开始改制也说不定。”另一边的长孙无忌接口道。
“不可能”
房玄龄毫不犹豫否定了长孙无忌的想法,“就算杨元庆登基,他也绝不会把军权分给紫微阁,更何况现在他还是楚王,王绪的前车之鉴刚刚不远,他绝不可能把军权交给紫微阁。”
李世民停住了脚步,房玄龄的判断确实有道理,其实他也觉得不太可能,居然由紫微阁批准,就算是走形式,杨元庆也不会在军权上有半点含糊。
“那先生认为是为什么”李世民注视着房玄龄问道。
房玄龄沉思半晌道:“我觉得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李世民一惊,“此话怎么说”
房玄龄冷笑一声,缓缓道:“说实话,我不相信杨元庆会在这个时候攻打青州,青州大旱,他这时攻打青州只会惹来民怨沸腾,隋朝民众恨他又添负担,青州民众恨他兵灾胜旱,如果他聪明一点,利用青州大旱赈济灾民,那他得到的是青州民心,把赈灾不力的恶名留给窦建德,我相信杨元庆心里也明白。”
旁边长孙无忌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如果真要攻打青州,应该无声无息,用雷霆手段结束战役,等我们得到消息,战争便已结束,这才是杨元庆该采取的方案,而不是这样大张旗鼓,让我们抓住机会。”
“那杨元庆这样做,又是什么用意呢”李世民不解地问道
第三十八章兵分两路
更新时间:2013249:14:37本章字数:4948
房玄龄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殿下,卑职也百思不得其解,卑职只能推断隋军攻打青州是疑兵之计,但他们真实目的是什么,卑职想不到。”
“这会不会是隋朝诱兵之计。”
长孙无忌沉吟一下道:“或许是隋军故意摆出攻打青州的架势,诱引我们进攻隋朝”
“不应该是诱兵之计,杨元庆刚和我们完成谈判,他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不会再来对付我们,这件事肯定和我们无关。”
房玄龄否决了长孙无忌的想法,但他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内堂里沉默了,半晌,李世民道:“这件事我必须向父皇禀报,不管怎样,我不能隐瞒父皇,而且不管隋军是什么目的,我们都该抓住这次机会御书房内,李渊正在安慰宇文士及,他和宇文士及相交多年,私交一向很好,而且宇文士及之妹是李渊的昭仪,甚得李渊之宠,私交加上结亲,使李渊对宇文士及也亲睐有加。
这次宇文士及出使隋朝,想重新和妻儿团聚,不料妻子南阳公主对他已恩断情绝,毅然出家为尼。
儿子宇文禅师不愿背负弑君之耻,改为母姓,更名杨禅师,也不愿侍奉唐朝,坚决不肯跟父亲回长安,最后宇文士及妻离子散,黯然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却又被萧瑀弹劾一状,说他借国事而谋私利,有辱唐使风仪,建议朝廷罢免其官,这使得宇文士及愈加颓废,政事堂召他对证,他也不去。听天由命,一纸罢免诏书便递到了李渊的御案前。
圣上的安慰使宇文士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苦,跪在地上哀哀恸哭,“臣已家破人亡,纵有相国高官对臣又有何用,不如为民,寻一山僻无人之处,结庐樵渔。终老此生。”
李渊知道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感情极深。怎奈南阳公主已出家,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他对宇文士及也颇为同情,政事堂对宇文士及的弹劾他并不放在心上。
“宇文爱卿,公主既已绝情。你也要想开一点,其实就算她答应与你团圆,你们也无法再生活在一起。你要明白这一点。”
“臣心里也明白,只是臣形影独单,夜不能眠。这种中年家破失妻的痛苦让臣难以面对,恳请陛下放臣为民。”
“你不用再解释,朕心里明白,大丈夫何患无妻,既然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