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下枭雄 > 分节阅读 604
背景色:字体:[]

分节阅读 604(2 / 2)

李世民屡被奚落,也有些恼怒起来,他怒目直视李建成,“难道皇兄是想把战俘家眷给隋军,赎回被俘士兵”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反对再动兵,武力夺回南淅两郡根本就不现实,我认为应该先听听杨元庆的条件。”

说到这,他不再理会李世民,想李渊躬身施礼,“父皇,儿臣推荐陈相国为谈判总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谈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国和杨元庆打过交道,他更适合和隋朝谈判,儿臣推荐他为谈判总使。”

兄弟二人都想争夺和隋朝谈判的主导权,双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个相国都诏到御书房谈判,那么谈判总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自从刘文静被杀后,窦氏家族便如愿以偿入相,由户部尚书窦琎入相,出任尚书右仆射。

而窦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这样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达成了势力平衡,这也是李渊把巴蜀和汉中两地军权交给李建成的原因,在军方也要给李建成适当让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势力是陈叔达和独孤震,而萧瑀是中间派,尽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达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势力上,李建成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几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渊沉思片刻,便缓缓道:“不管杨元庆占领南阳郡和淅阳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能在谈判桌上去解决,朕倒认为萧相国上次担任和隋朝谈判,有一定经验,朕还是觉得萧相国更合适担任此次谈判主使,当然,陈相国和裴相国也很不错,不过萧相国更有经验。”

李渊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间派萧瑀去谈判,其实萧瑀只是代表,决策权还是在李渊的手中

此时杨元庆进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会宁郡北面,黄河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这一带山地众多,在山与山之间夹着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但这里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条通过,越过黄河向西便进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来于此处。

唐军在这一带驻兵约千余人,除了几座戍堡外,其余驻军都集中在会宁县,不过此时,一千驻军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俨率一万隋军骑兵突然杀至,使这里的唐军无处可逃,只能投降隋军,也烽燧也来不及点燃。

会宁郡是这次杨元庆视察的重点,在他前生的一些记忆中,他便知道会宁县附近的山脉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一带在后世改名为白银,一个以贵重金属来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把会宁郡夺为关北六郡,直到后来他想寻找银矿时,才有官员告诉他,在会宁郡一带从汉朝起便出产白银,他这才想起这里在后世是一个大富矿。

此时唐朝是在汉中和巴蜀开采铜矿,探矿军队还没有触及到会宁郡,杨元庆必须赶在唐朝之前,抢到这座大富矿。

给杨元庆领路之人,是会宁县县尉,名叫张放农,年约四十岁,就是会宁县当地人,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和矿产情况十分熟悉。

他指着远处几条光秃秃的山脉道:“那几条山岭当地人叫龙宝山,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取矿石用土法冶炼,很轻易就能炼出铜银,大概是开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炼矿,一些矿坑就废弃了,不过官府也没有在这里开矿。”

杨元庆眺望着远处青幽幽的山脉,这并不是山脉上的森林,这些山脉都是石头山,并没有什么植被,而是整个山体颜色呈青红色。

隋朝最早是在盐川郡的红铁山开矿,不过红铁山主要是铁矿,铜矿不多,所以当一条矿脉开采完后,铜矿便很少,他们必须另寻出路。

会宁郡的这几条山脉富含银铜,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这里紧靠黄河,可以利用黄河运输矿石去灵武郡冶炼。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可有收获”

杨元庆在从太原出发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带领探矿工匠来寻找矿藏,据说他们已有收获。

这时,一名官员上前躬身禀报,“启禀殿下,我们已找到一条银矿脉和两条铜矿脉,无论铜银含量都十分丰富,而且灵武郡蕴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在灵武郡大量冶炼铜银。”

裴行俨有些担忧道:“可是殿下,这里毕竟是唐境,卑职担心唐朝不肯善罢甘休。”

杨元庆却淡淡一笑,“放心吧我会让李渊乖乖地把会宁郡割让给我。”

第二十章货币之源

更新时间:20131299:16:08本章字数:4915

在工部官员的带领下,杨元庆沿一条山脉走了约十里,这是一座布满了星星点点银灰色和土黄色的山脉,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裸露在岩石外的铜矿石和银矿石。

而左边是一条河流,叫做祖厉川水,直接注入黄河,河宽数丈,由于这里已是下游,河水颇深,可以行千石大船。

杨元庆马鞭一指河流,问县尉张放农道:“这条河离黄河还有多远可能行船”

“回禀殿下,这里离黄河还有二十里,出了这条山谷,再向前走几里便是凉川县,县城紧靠黄河,这里河就从县城旁边注入黄河。”

说到这里,张放农拾起一块石头仔细看了看,递给杨元庆笑道:“我们小时候就喜欢乘船来这里拾金子,其实就是捡铜块,殿下,这就是一块天然铜。”

杨元庆接过铜块,只觉入手沉甸甸的,呈黄红色,果然是一块天然铜,他点点头又问道:“这样的天然铜可多”

“以前河滩上遍地都是,但拣的人多了,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山上还有,估计这块铜就是从山上滚落下来。”

杨元庆抬头向山顶望去,心中暗暗忖道,这座巨大的山脉至少要采上千年,完全能满足大隋铸币需要,他心中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时他们来到了一座用石块和树枝搭建的棚子前,二十几名冶炼匠人正在忙碌,他们是从灵武郡随军过来。他们的任务是冶炼矿石,查看这里矿石的含铜量和含银量。

杨元庆翻身下马,走近棚子,棚子前站着几名工部官员,为首之人正是工部侍郎李春,李春主要擅长于建筑,但既然担任了工部侍郎。寻矿冶炼也在他的管辖范围。

李春连忙带领几名官员上前躬身施礼,“参见楚王殿下”

“各位幸苦了”

杨元庆笑了笑,走进棚子。见工匠们砌了三座炉子冶炼矿石,便笑问道:“可有炼成品”

“有”

李春连忙掀开旁边一幅油布,只见油布下码放着十几块银锭和铜锭。杨元庆随手拾起一块银锭,约三十斤,只是一块粗银锭,还需要继续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