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脸都拉长了,没见过这么吝啬的酒客,自己违反规矩给他们上米酒,居然只赏两文钱,他沉着脸将钱揣进怀中,转身而去。
程咬金却当什么都没有看见,只管惬意地喝他的米酒,罗士信却拉了他一把,凑上身低声道:“老程,我怎么觉得这酒肆里处处透着诡异”
罗士信是有心人,从一开始伙计对他们遮遮掩掩,他便觉得有点不自在,现在他忽然发现这家酒肆里居然卖米酒,难道这就是它生意火爆的缘故。
程咬金瞅了他一眼,撇撇嘴道:“我说你这人,这可是太原最有名的一品居酒肆,难道你还以为它是黑店”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他们竟然敢公开卖米酒,这里面有问题啊”
程咬金吱地一声将酒喝干,又夹了一筷子菜,一边大嚼,一边含糊道:“有什么问题,人家这是从关中进的酒,又没有违法禁酿令,是你自己想多了。”
罗士信摇了摇头,“据我所知,想从关中进酒并不是那么容易,路上查得很严,总管根本就不允许粮食酒入境,只是没有宣布罢了。”
“哎呀你就别操淡心了。”
程咬金着实不耐烦道:“难怪线娘当初要跑,跟你这人过日子着实没趣,整天忧国忧民,有地方能喝到米酒不是挺好吗你非要这么忧心忡忡做什么”
罗士信苦笑一下,他便不再吭声了,两人一直喝了一个时辰,程咬金足足喝了十瓶酒,才心满意足,他付了帐,打一个酒嗝道:“今天喝得痛快,明天我们再来。”
“明天再说吧”
罗士信却趁人不备,将半瓶没有喝完的酒藏进了怀中。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九章应对危机
更新时间:201312517:01:29本章字数:4875
紫微阁内,数十名官员济济一堂,包括七相国和各部寺省台的主官及次官,这是杨元庆回来后,大隋朝廷举行的一次高层会议。
就在昨天,杨元庆和七相国已经进行了内部沟通,为隋朝未来的发展定下了主调:励精图治,勤俭建国。
紫微阁宽敞的半圆形议事堂内,坐满了数十名朝官,杨元庆和七相国坐在第一排。
在前方白玉珙台上,原本是皇帝之位,但在杨元庆的极力主张之下,取消皇帝之位,改成了述职台,由述职者上台发言,包括杨元庆本人也是一样。
而杨元庆和七相国则坐在下方,听取述职者的发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却有着极大的深意,这就意味着各省台部寺主官是向紫微阁述职。
而紫微阁相国是向杨元庆述职,这其实就是一种君权和相权的分离,君管相,相管百官,和汉朝的一相相比,隋朝又实行多相制,以防止相国独裁。
述职台上,相国杜如晦正向众人阐述今明两年的粮食情况。
“今年夏天遭遇减产,河东夏粮减产两成,使太仓存粮锐减至十五万石,如果加上各地官仓存粮和战争缴获的粮食,我们的总库粮也有六十万石。”
说到这里,杜如晦的语气变沉重起来,“河北和中原的经济恢复,最快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这期间还是需要朝廷赈济,如果我们考虑河北和中原各郡的支出。还有部分军粮支出,从现在到明年夏天,最少也要消耗一百二十万石以上,这样我们将出现六十万石粮食的缺口,秋粮也不一定补得回来,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如何开源节流。就成为今明两年朝廷的最大挑战”
杜如晦述职完毕,下面响起一片窃窃议论之声,这次紫微阁议事会极为重要。将直接影响今明两年的政局走向。
而杜如晦的报告中已经表露出了端倪,粮食不足,必须开源节流。这就是今明两年的政局走向。
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夺取中原,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战略资源,但千疮百孔的中原地区却会在短期内给大隋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甚至隋朝能不能承担得起,都是一个大问题。
也有官员担心,如果隋朝耗尽国力使中原经济及人口开始恢复,却又被唐朝夺走,这无论对军心还是民心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很多官员并不赞成夺取中原。
但中原归属隋朝的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如何面对现实,化解财政危及,就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这次紫微阁朝会,也就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而召开,这便让很多大臣都感到振奋。毕竟楚王殿下还是肯直面危机,积极努力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时,旁边主持此次议事的轮值相国崔君素提高声音道:“下面我们请摄政王殿下上台述政。”
议事堂内一下子安静下来,杨元庆起身向众人点点头,快步走上了述职台,他没有带稿纸。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回来三天了,才和大家坐在一起商讨政务,我感到很抱歉。”
简单地寒暄一句,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也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眼前的危局无须我再赘述,杜相国已经说得很清楚,我只说一说如何开源节流,节流的关键在于禁奢倡俭,从朝廷做起,推广到各地官府。
比如停止一切官方宴会,除了特殊节日,停止一切官方祭奠,不准官员穿绸缎服饰,不准束玉带、戴金冠,六十岁以下官员不准乘坐马车,包括我杨元庆等等。
那有人就会说,不准穿绸缎,省下来的绸缎怎么办省下来的绸缎我们可以用来做贸易,向突厥换取牛马牲畜,支援农耕,恢复生产,当然,节流的措施还会有很多,自会由紫微阁相国们商议后颁发,这里我只举几个例子,不再多言。
重点是开源,增加获得粮食及各种战略物资的渠道,我已经下令军队进行屯田,努力实现军粮自给,减轻朝廷负担,另外,我们还拥有大片草原,也要充分利用起来,放养牛羊,增加肉食来源。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度过危机,更重要是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为下一步的吞并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这场关系到大隋未来两年政局走向的朝会足足进行了两个时辰,散朝后,杜如晦跟随杨元庆来到了他的官房。
两人坐下,茶童给他们上了香茶,杨元庆微微笑道:“杜相国,过两天我打算去关北六郡巡视,朝中之事还要辛苦你了。”
“殿下尽管放心,朝中大臣都很奋发,很有新气象,虽然会有一时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渡过难关。”
杜如晦沉吟一下,又道:“殿下,其实我担心的不是眼前,而是以后,现在秋试科举已开始在各郡报名,我大致了解一下,几乎都是各郡的名门望族,寒门子弟极少,我很担心科举还是被各大世家垄断,门阀制度将来尾大不掉啊”
杜如晦这一次说得很含蓄,他不仅仅是指科举,也暗指杨元庆过多任用河东名门士族,会使他们坐大,将来难以控制。
这个问题杨元庆也一直在考虑,在目前的形势下,他必须要依靠山东士族,坐稳北方和中原,如果要对付他们,也必须等天下统一之后。
历史上,唐朝也一直等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后才开始动手削弱士族门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