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杨丽华忽然意识到自己强硬的态度可能会触怒圣上,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她便强忍住了心中的怒火,放缓口气道:“好吧我承认说话过急,陛下没有把他一贬到底,可是陛下对他的处罚是不是他太严厉了一点,竟贬黜为民,仅仅是因为他向突厥人买了牛羊招待圣驾,俗话说,伸手不打送礼人,这种罢官理由于情于理也让人难以接受。”
“朕知道对他的处罚过重。”
杨广面无表情道:“一个不足十万人的小郡,让它给五十万军队献食,他除了向突厥人买牛羊,确实也别无他法,而且不止他,所有的边将,哪个不和突厥人打交道这些事情,朕心里都有数,所谓擅自向突厥人购买牛羊,违反朝廷律令,不过是个借口罢了,朕之所以处罚他,实在是他胆大妄为,竟敢用往事来逼迫朕放了高颎,朕不杀他,已经是对他宽容有加了。”
“他用什么往事来逼迫陛下”杨丽华心中也有一点不安起来,她知道,逼迫皇帝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如果严重,那可是要灭族。
“几年前他在仁寿宫救过朕一次,朕答应他将来会应允他一件事,时隔五年,他居然真的把这个老帐翻出来了,皇姊,你说朕能不生气吗”
杨丽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仁寿宫之变,杨元庆确实救过圣上一命,估计那时圣上答应过他什么,可是
杨丽华心中暗暗叹息,元庆这件事做得果真不妥,就算圣上答应过他什么,也不能用此来要挟,逼圣上放人,他还是太年轻了一点,不懂得君心如虎,还好是圣上对他圣眷颇隆,如果换一个人,恐怕早就用别的借口杀了。
杨丽华的语气再一次变软,“圣上,能否给我一个面子,对他宽容一点,哎我还曾想把静训许给他,不料”
杨广其实并不想把杨元庆一贬到底,只是他知道皇姊会来求情,而且皇姊的面子他必须得给,索性就杨元庆贬低一点,才便于他让步,杨广之所以让杨元庆跟他来榆林郡,他便在找机会要贬黜杨元庆了,高颎之案,正好恰逢其时,如果没有高颎之案,他也会找别的借口,至于让杨元庆去做什么,他也早有打算。
杨广故作沉吟片刻,便点点头道:“好吧朕就任命他为汾阳宫监,替朕去修汾阳宫,修得好,朕再考虑慢慢提升他。”
杨丽华也希望杨元庆有一点挫折,少年居高位并不是好事,做汾阳宫监其实也不错,至少没有被踢出官场,以后有机会再给他说情,慢慢提升他。
“那就多谢陛下了”
杨丽华欣然施一礼,便退下去了。
杨广等皇姊的脚步声远去,他刚坐下来准备批阅奏折,却若有所感,一抬头,只见长孙杨倓站在他面前,表情有些怪异。
杨倓是杨广最疼爱的孙子,一直带自己在身边,并准许他可以随意进入自己的御书房,杨广微微笑道:“倓儿,有事吗”
杨倓却跪了下来,给杨广磕头哀求:“孙儿求皇祖父饶了杨元庆将军。”
杨广放下笔,点点头道:“你先起来吧”
杨倓站起身,垂手站在祖父面前,杨广抚摸一下他的头,疼爱地问道:“你为什么要替他求情”
“他救过父亲一命,为人子,当知替父报恩”
长子杨昭曾经被刺杀未遂之事,杨广后来也知道了,他也命人查此案,最后一无所获,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他倒把这件事忘了,没想过孙儿居然一直记在心中,这孩子不错,懂得知恩图报,杨广心中更加喜欢他。
杨广一挥手,命几名宦官退下去,他这才对孙儿缓缓道:“倓儿,你是朕的长孙,有些事情朕要教你,朕问你,假如你想重用一个人,但又有点不放心他,你该怎么办”
杨倓想了想道:“孙儿会试探他,查看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不错不愧是朕的长孙,说得非常好。”
杨广捋须呵呵直笑,他对这个聪明的孙子简直是喜欢之极,他又问:“那你会怎么试探呢”
杨倓想了一想,便摇摇头,“孙儿不知”
“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的孙儿很诚实,你记住了,祖父教你一招帝王之术,你要牢记在心中。”
杨倓重重点头,杨广便握着长孙的手,缓缓道:“假如你想重用一个人,但又有点不放心他,最好的试探方法就是狠狠地贬他,甚至是一种惩罚,然后看他的表现,如果此人能够坦然接受贬职,心无抱怨,兢兢业业去做事,那说明此人对你很忠诚,可以大用,相反,若此人口出怨言,心怀不满,那说明此人不可信,绝不能用之。”
杨倓恍然,“皇祖父是在说杨元庆”
杨广捋须笑了起来,“朕打算大规模开发河套,就不知道杨元庆能否让朕信得过”
章节目录第二十四章汾阳宫监
更新时间:201272117:20:59本章字数:4953
第二十四章汾阳宫监
“念其初犯,从轻处置,改封汾阳宫监,限时三个月建成汾阳宫,勿负朕望,钦此”
大帐前,宣旨宦官读完了新的旨意,杨元庆沉声道:“臣杨元庆遵旨”
他起身接过圣旨,心中却一片茫然,他什么都考虑好了,准备明天一早出发去江南,探望婶娘,然后再回长安,不料一纸圣意又改变了他的计划,居然让他去修汾阳宫,他从未有过营建宫室的经验,这让他从何入手
宦官还是那名朱姓宦官,他对杨元庆颇有好感,将圣旨交给杨元庆,又叮嘱道:“杨使君,时间很紧,要及早动工,误了工期可是大罪。”
“我知道了,多谢公公提醒。”
杨元庆又想起一事,问道:“请问丰州总管将由谁来出任”
宦官见两边无人,便压低声音道:“听说五原郡刺史一职由韦嗣云升任,但丰州总管一职则由燕王遥领。”
遥领的意思就是名义上兼任,实际军务由长史负责,丰州总管府长史也是韦嗣云,但他是文官,长于政务,军务他不擅长,杨元庆和韦嗣云共事多年,知道此人为人谨慎,自己所建立的军队体系他应该不会轻易改动,杨元庆一颗心也微微放下。
宦官又一次提醒他道:“杨使君,建宫只有三个月时间,就从今天开始算起,非常紧迫,杨使君要尽快和副宫监商量一下。”
“不知副宫监是谁”
“副宫监是内史舍人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