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道:“可是,要清丈全国耕地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顿了顿,萧何又道:“还有,想要世家、士族纳赋,也是千难万难,一旦强行变革,势必会招致各方激烈反弹,岂不令国本动摇”
萧何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早在春秋时期,不少学者大能就探讨了均瑶役、平算赋的可能性,不过此后两千多年都没有任何人能做到,直到明代张居正当政,才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均瑶役,那也就是一条鞭法。
至于平算赋,更是到了满清雍正年间才最终实现。
而华夏族的人口,也是在雍正年间才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此前人口的高峰值出现在明末万历年间,当时华夏族的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多人,可到了满清乾隆年间,华夏族的人口却骤然暴增到了三亿之多,主要诱因就是人头税的废除。
人头税直到满清雍正年间才真正废除,可见要想废除有多艰难。
尤其是现在还处于秦末的大动乱时期,汉王刘邦急需关中世家、士族的鼎力支持,一旦这个时候强行变革,将税负转嫁到各世家、士族头上,则很可能引起关中动荡,搞不好刘邦都有可能被关中的世家、士族给干倒。
所以,萧何的顾虑是很有道理的。
白墨却似成竹在胸,淡淡地道:“萧国相,所谓乱世当用重典,方今天下,关东诸雄皆在励精图治、锐意变革,汉王若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则大势去矣。”说此一顿,白墨又道:“至于世家、士族的反应”
正当萧何竖起耳朵准备凝重静听时,白墨却卖了个关子,微笑道:“萧国相,今日天色已然不早,晚辈也已经有些不胜酒意,不如改日再叙,可好”
萧何闻言哑然失笑,心忖这个白墨这分明是在待价而沽了。
“也好,那就改日再叙。”萧何说罢起身,又道:“不过今日与白小哥一席长谈,本相甚感欣慰,小哥之见识阅历,本相甚是钦佩。”
“萧国相过誉了。”墨揖了一揖,转身飘然而去。
直到白墨修长的身影消失在街上不见,萧何才匆匆走出酒肆,吩咐守候在酒肆大门外的门下小吏道:“快快,即刻准备两匹快马”
“快马”门下小吏闻言愕然:“国相意欲何往”
“陇西,本相有急务向大王当面陈述”萧何说此一顿,又道:“还不快去”
下小吏揖了一揖,转身匆匆去了。
陇西,汉军大营。
刘邦正围着一匹毛色火红、肩高超过八尺的骏马打转,一边问随何道:“随何,这便是你说的大宛马”
随何点头道:“正是。”
说话间,曾在九江跟楚国重骑有过交锋的几员汉军小校已经到了帐前。
当下刘邦问那几名小校道:“你们看,这大宛马相比楚军重骑的坐骑如何”
几名汉军小校连连点头道:“禀大王,楚军重骑的坐骑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好”刘邦一拍大腿,吩咐随何道:“随何,你马上再去一趟月氏,替寡人求购这样的骏马,转告月氏王,这样的骏马他有多少寡人就要多少”
随何点了点头,又道:“不过大王,月氏人现在正面临匈奴人的威胁,而且情形不容乐观,一旦月氏人为匈奴人所灭,我们就很难再得到大宛马了。”
“匈奴人”刘邦皱了皱眉,没好气道:“又是这些该死的匈奴人”
旁边的张良微微一笑,说道:“大王,如今我们的骑兵差不多已经练成,是时候给匈奴人一点厉害尝尝了,呵呵。”
第277章骠骑将军
刘邦道:“子房,你是说对匈奴用兵”
老实说,对于匈奴人刘邦还是相当忌惮的,主要原因就是匈奴人都是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而汉军则大多都是步兵,一旦双方大打出手,汉军就会从战略上处于被动,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刘邦实在不愿去主动招惹匈奴人。
张良不答反问道:“大王不觉得现在正是对河西用兵的大好时机吗”
由于项庄这个穿越者的出现,致使刘邦对骑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天下大势与历史上发生了极大的偏差,迫使刘邦不得不独自面对匈奴的威胁,因此,早在匈奴人第一次南下关中之后,刘邦就加强了对匈奴、月氏的防范以及渗透。
此时的关中,东面是韩国、梁国,南面是巴、蜀二郡,可高枕无忧。
西陲的月氏人以及北边的匈奴人都能对大汉构成威胁,不过总的来说,匈奴人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月氏人。
事实上,月氏人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
不久前,横亘在匈奴人跟月氏人中间的休屠部落和浑邪部落都投降了匈奴人,月氏人便需要直面匈奴人的威胁了,据说,匈奴单于冒顿已经好几次派使者前往月氏王廷,威胁月氏人效法休屠、浑邪二部落、臣服于匈奴人脚下。
月氏人也是个大部落,带甲十余万,自然不会轻易臣服。
张良以为,一旦月氏人跟匈奴全面开战,大汉国则正好趁此机会结好月氏人,狠狠打击匈奴人,既便不能彻底打残匈奴人,至少也要打得他们不敢南下牧马,如此一来,大汉国就能一举解决来自西陲、北疆的两大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而且对这个情形,张良、陈平也已经分析过多次了。
刘邦也有些意动,又道:“子房,你觉得这仗真能打”
张良道:“大王,河西之战,我军有三胜而匈奴有三败,故而此战可打”
“我军有三胜而匈奴有三败”刘邦饶有兴致地问道:“子房,说具体些。”
张良道:“河西走廊紧邻陇西、北地二郡,我军以逸待劳,此一胜;月氏人正面临生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