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回京将士,主要来自关中、汉中、河东、三川等地,他们随我在北疆征伐多年,对故乡非常思念。这一次我把他们调到京畿,一则可以解他们思乡之苦,让他们有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二则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让每个将士的家庭都可以节约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些年兵制虽然做了大量修改,但因为中央财政有限,将士们的日常开支大部分还是由其个人承担。在中央横征暴敛的情况下,将士们的家庭都很困窘,大秦人过得很艰苦。大秦统一了四海,却没有让大秦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我们的罪责。”
宝鼎说到这里叹了口气,“把他们调回京畿镇戍,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再加上轻赋薄徭之策的实施,相信大秦人很快就能过上好日子。日子过好了,对皇帝感恩戴德,对大秦忠贞不二,大秦本土必然固若金汤,将来即便中土的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我们也能坚守本土,我们还有力挽狂澜的本钱。”
隗状眉头紧锁,沉默不语。
甘罗心事重重,神色忧郁。
赵高摇摇头,语气沉重地问道,“形势如此不堪吗”
宝鼎郑重点头,“一定要与民休养,一定要轻赋薄徭,一定要尽快恢复国力,否则未来不堪设想。”宝鼎手指铺在案几上的地图,在关中、河东、巴蜀、荆宛等地划了一个大圈,“这是大秦的本土,这些年为了统一战争,大秦本土耗尽了国力,大秦本土之民更是困窘不堪。”
宝鼎抬头望向隗状,“大秦本土之民是大秦赖以存在的根基,我们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让大秦本土之民过上好日子,享受到统一带来的直接利益,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实力应对未来的危机和困难。”
隗状明白了,知道宝鼎为什么回到京城后马上公开赶赴丞相府与自己共商国事,原因无他,就是要力保大秦本土,力保巴蜀和荆宛这两大粮仓,这样即便中土的统一局面崩溃了,大秦也还有能力自保,还有机会力挽狂澜。
巴蜀和荆宛是楚系的势力范围,不论宝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首先必须保住大秦本土,而要保住大秦本土就要保住关中、巴蜀和荆宛,所以宝鼎必须搁置所有的矛盾,与以隗氏为首的楚系密切合作,而两者合作的基础就是太子扶苏。太子扶苏代表着大秦的未来,代表着两大政治势力的未来利益,正是因为未来利益的一致,两者才会冰释前嫌,通力合作。
历史上帝国的覆灭与大秦本土的崩溃有直接关系。在帝国生死存亡之刻,大秦人不再为帝国浴血奋战,任由刘邦带着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杀进了武关,突破了峣关,兵临咸阳城下。咸阳没有抵抗,投降了。接着关中诸城没有任何抵抗,投降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山川天险的巴蜀、汉中和陇西也没有抵抗,也投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秦的国策的确摧毁了民心,说明因为中央财政的崩溃而不得不实施的横征暴敛之策的确伤害了大秦本土之民,最终导致大秦人背弃了他们的王,他们的国。
宝鼎当然不允许历史重演,但帝国统一后所面临的局面异常险恶,即便宝鼎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法保证帝国顺利渡过崩溃危机,所以宝鼎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联合大秦本土贵族先把军队控制住,先把大秦本土稳固下来,先自保,然后再设法力挽狂澜逆转乾坤。
甘罗和赵高也理解了宝鼎的意图。
无论是十万北军回京师,还是实施轻赋薄徭之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固大秦本土,唯有固本才能持续战斗。
“阻力很大。”隗状说道,“即便我们齐心协力,迫使皇帝实施轻赋薄徭之策,但这一政策最多也就在本土得到贯彻执行,而在关东各地却难以实现。”
关东各地的地方势力必然要趁此机会聚敛财富以发展和壮大地方实力,也就是说,关东各地的财赋虽然到不了中央,但也很难归于庶民,地方郡县和以帝国功臣们为首的新的地方富豪会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和盘剥关东庶民,“官”与“民”之间的矛盾、秦人和关东人之间的矛盾不会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困扰着始皇帝和中央,持不同政治理念的两大贵族集团在国策上殊死争斗,这导致帝国的危机日趋深重。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要以“集权”来维持帝国的和平和统一,他们试图遏制和打击“分封”贵族集团,控制整个中土。“分封”贵族集团则针锋相对,奋力反击。
谁也无法缓解“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谁都知道这对矛盾发展下去必然把帝国推向崩溃的深渊,但双方谁都不愿退让,谁也不敢退让,于是迫使宝鼎不得不力求国祚的“自保”了。
“无论阻力多大,我们都要实施与民休养、轻赋薄徭之策。”
宝鼎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
宝鼎赶赴驷车庶长公子腾的家宴,中尉卿公子成、将作少府公子庄和新近出任主爵中尉的公子懿,出任御史丞的公子晔、宗正丞的公子婴等在京宗室重臣齐聚一堂。
宗室们对宝鼎的决策同样不能理解。
宝鼎把国内外局势和国内深层次的矛盾逐一做了分析和预测,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先稳固大秦本土。此策的利弊无须赘述,宝鼎着重强调了此策可以缓解始皇帝和宗室之间的矛盾,为始皇帝继续信任宗室和维持宗室目前的权势有直接好处。
宗室们接受了宝鼎的策略,一致支持宝鼎。
紧接着,宝鼎以商讨北疆防御为借口,把太尉蒙武、护军中尉张唐、大监军杨端和和中将军、蓝田大营统率羌廆请到太傅府。
宝鼎从军事角度分析了未来国内外局势的发展,提出了以重兵镇戍京畿,威慑地方的建议。
这一建议得到了老将军们的赞同,十万北军回京师就此形成了决策。
第一卷崛起第440章艰难的起步
第440章艰难的起步
廷议上,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请奏,考虑到中央财政危机,国内局势动dàng不安,请调十万北军镇戍京师。又请奏,为在缓解中央财政危机的同时确保国内局势的稳定,恳请中央考虑实施“与民休息、轻赋薄徭”之策。
中枢大臣们ji烈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有限的中央财政是用于建设中央稳固京畿,还是用于解决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危机,这随即就牵扯到其他一系列国策和政策,最终还是归结到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上。
始皇帝是坚持集权,既然暂时无法控制整个中土,那就首先牢牢控制大秦本土疆域,这其中透出中央的无奈,中央正在失去对关东区域的控制,而直接原因就是国力的严重不足,财赋的严重匮乏。
“分封”贵族集团虽然支持“轻赋薄徭”,以此来截留地方财富发展自身实力,但因为武烈王再一次在军权集中上让步于中央,导致关东地方势力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中央和大秦本土的威胁,所以坚持北伐,坚持进行地方恢复建设,以此来持续损耗中央财政,遏制中央权威。
大朝议上,武烈王对“集权”贵族集团和“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