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你看来,这种以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为基础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创造需要百年时间,是吗”始皇帝笑着问道。
宝鼎犹豫着,不知如何回答。
历史没有给他答案。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初期的“文景之治”是源自黄老的“无为而治”,而汉武帝创造的辉煌则来源于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才是实际意义上的中土文化的统一,并在文化思想上统治了中土两千余年,但董仲舒创造的新儒学有个前提,那就是旧时代旧贵族和旧文化的彻底灭亡。
中土文化的统一不是旧儒学的简单传承,而是在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基础上的涅槃重生,是以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为肥沃土壤而绽放的璀璨hu朵。
在旧时代旧贵族和旧文化上,在中土实现了大一统但未能实现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下,谁能打破旧思想旧文化的桎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文化即便董仲舒来到了这个时代,他还能创造出新儒学吗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大秦帝国按照大汉王朝的路子走下去,先“与民休养”恢复国力,其次撤藩完成中央集权制,那么在思想文化的开创上,同样可以沿袭汉武帝的治国思路,那就是“法治”和“礼治”并驾齐驱,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时施展。儒学重仁政,讲究以n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这两种思想在汉代就即彼此融合,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中土历史上,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都是政治事功与n理劝导,这其实就是“外儒内法”。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是融合了儒法两家思想的新文化。
“能否给朕一个答案”始皇帝等待良久,看到宝鼎yu言又止,却迟迟不开口,忍不住催促道,“不管对错,权当笑谈,如何”
“新思想新文化的建立,前提是必须符合帝国发展的需要。”
宝鼎不再犹豫,还是把汉武帝的治国思路和董仲舒的新儒学做了一番简要的介绍。
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其实有一个重大弊端,那就是人治大于法治,但大秦的“法治”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治,相当程度上还是以“人治”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在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
始皇帝耐心地听完,然后低头沉思。
宝鼎的这种说法其实不新鲜,这个时代诸子百家早就开始取长补短了。儒家大师子夏早在西河授学的时候,就融合法家学术了,而荀子的“礼治”思想中就融合了法家治国理念。韩非子从师于荀子,但韩非子却是法家思想的大成者。李斯也是荀子的学生,但李斯研习的也是法家学术,而他的法家思想中就带有明显的“礼治”sè彩。
“你现在倾向于儒学”始皇帝忽然问道。
宝鼎急忙摇手,“内儒外法,还是外儒内法,其实本质上差不多,都是法治和礼治双管齐下。大秦以法治赢得统一大业,但统一后,法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而融合儒家的礼治思想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思路。”
“中土文化的统一,单靠诸子百家单方面的融合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宝鼎继续说道,“帝国必须进行引导,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推进中土文化的统一,这是唯一的办法,如果被动等待,其结果肯定是灾难xg的,因为我可以肯定地说,统一后的中土已经失去了百hu齐放、百家争鸣的土壤,陛下迟早有一天要宣布,帝国要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始皇帝的眼中掠过一丝诧异。他的确有这样的想法,他本来想通过博士议政制度来促进中土文化的统一,但结果让他非常失望,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大贤们竟然为“分封”提供思想支持,竟然要破坏中土的和平和统一,要把中土再次推进分裂和战乱的深渊。如此倒行逆施的思想和文化,要之何用
“中土的统一不仅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土壤,所以,yu速则不达。”宝鼎说道,“我还是那句话,帝国首先要维持国内的稳定,要击败入侵的匈奴,然后才能腾出手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等到国力恢复了,中央拥有绝对权威了,那就迅速撤藩,完成中央的高度集权。到了那个时候,我想,中土的新思想新文化也应该诞生了,中土文化统一的时机也应该到了。”
始皇帝没有回答,静静地思考着。
=
=
=
第一卷崛起第427章输了一局
当前帝国国策正行进在以稳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上,这是当初以武烈侯公子宝鼎为首的持“稳定”战略的贵族们和以关东系、老秦人为首的主张高速“发展”战略的贵族们在历时三年的反复博弈后最终达成的妥协。
这种妥协下的战略符合当前中土形势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当前深陷危机的中央财政,缓和了当前朝堂上各政治势力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始皇帝和贵族统治阶级迫于当前所面临的紧张局势,基本上都能接受并实际执行。
整个统治阶层对这一战略的认可和实际执行是保证帝国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假如中央的战略得不到整个统治阶层的实际执行,贵族们都阳奉y违甚至蓄意阻扰破坏,那后果不但是各种矛盾的ji烈化,整个中土局势也是动dàng不安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好现象,应该是帝国贵族阶层乐于看见的局面。
然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来源于武烈王公子宝鼎和北疆武力做为帝国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政治势力对帝国国政的直接干涉。
正是武烈王公子宝鼎和北疆武力对咸阳宫的坚决支持,才有了远征西南,而远征西南这一伟大功业竟然奇迹般地在一年内就胜利完成,导致咸阳宫一夜间便扭转了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于是功臣们妄图借助西南远征失败和中央财政崩溃这双重危机逼迫咸阳宫进一步打开分封之门的图谋彻底失败,不得以的情况下,他们被迫接受了帝国开国之初仅仅建五个封国的现实,然后为了加快和发展地方势力,以便在未来与中央的对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他们以最快速度吞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向武烈王公子宝鼎和北疆武力做出了妥协和让步。
于是,以稳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得以成为帝国在开国之初的国策,而以集中帝国全部国力进行南北战争成为帝国未来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任务。
这一切都满足了公子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