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9(2 / 2)

燕国志在复国,要复国就要击败秦国,而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匈奴人了,所以燕国贵族投奔单于庭的最多。对于他们来说,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燕国的生存,什么事不能做

燕国同样关注遥远的楚国。假如楚国也灭亡了,那么燕国就连苟延残喘的日子都屈指可数了,所以燕王喜派出使者,从海路赶赴江东,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楚王负刍。

楚国得知燕王喜还在辽东坚持,又惊又喜,尤其在得知匈奴人要集中力量攻打代北的时候,他们更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假如匈奴人攻打代北,秦国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这对楚国的生存可谓至关重要。

有鉴于此,楚国派出使者远赴辽东,并择机出塞结盟匈奴人。当这一消息在中枢大臣中传开之后,流亡江东的很多赵齐魏韩四国的贵族当即主动请缨,有的派遣得力部属护卫楚国使者,有的更是舍生取义,亲自辅佐楚国使者北上出塞,目的就是一个,要报仇,要复国,要击杀“穷凶极恶”的秦人。

中土流亡贵族投身单于庭,让匈奴人很快便对中土局势有了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由中土流亡贵族组成的“智囊团”给大单于头曼进献了一个攻击策略:若取代北,必取河西。

匈奴人拿下河西,对陇西就形成了高屋建瓴之势,陇西随即陷入危机。陇西危急,关中必然震dàng。关中震dàng,秦国必然调整北疆防御策略,北疆军的防守重心必定从代北向北地、陇西方向转移,如此一来秦人在代北的防御力量必然削弱,匈奴人由此赢得了入侵机会。

大单于头曼、左右贤王和左右方诸王对此策略一致赞同。他们也倾向于先打河西,只是河西大月氏与秦国结盟,河西的防御力量因此得以加固,打河西必然会引来秦军的夹击,匈奴人在西北战场上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智囊团”于是献计:以匈奴主力打河西,攻占河西,以匈奴偏师镇戍河南和云中,以牵制秦人的北疆主力。同时派使者与北疆军统率武烈侯公子宝鼎进行议和谈判,并派秘军在咸阳等地散布流言,以离间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间的关系,加大咸阳和北疆之间的矛盾,hun乱北疆局势,继而给匈奴人赢得攻占河西的足够时间。

这一计策是建立在中土“智囊团”对中土局势的判断上,他们认为秦军要继续攻打楚国,以便完成中土的统一。当秦军以举国之力远征江东的时候,必定无力在西北疆域展开攻击,秦国没有实力同时在南北两条战线上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正是因为秦国无力两线作战,所以中土“智囊团”才不遗余力地youhuo匈奴人打河西。只待匈奴人拿下河西,在南北战争中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那么秦国就无法抵御匈奴人的入侵了。

如果匈奴人对大秦展开全面入侵,而秦军主力还在江东远征,那么可以想像一下结果,秦国十有八九要失去代北,而代北的失守导致秦国的整个北疆防御崩溃,辽东的燕国有极大的可能击败秦军,收复燕南之地。到那个时候,匈奴人从陇西、北地和代北威胁大秦的京畿,而燕人则直接威胁河北,楚国又在大江一线对两淮和中原虎视眈眈,秦国四面受敌,可以说是必败无疑。

宝鼎还在咸阳的时候,王翦就在江淮前线与楚国的项燕开始议和谈判,而司马尚也在代北前线与匈奴人开始接触。

秦王政和宝鼎都不想在这个时候与匈奴人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能谈判就谈判,尽量延缓匈奴人入侵的步伐。

等到宝鼎回到代北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司马尚和匈奴人的谈判,而是司马尚、羌廆、éng恬和辛胜四位大将因为互相猜忌而引发的派系之间的ji烈斗争,公子将闾、公子婴、公子骧和曝布、司马断、桓炀、赵高等人虽然从中极力斡旋,但奈何这场争斗根源太深,四位大将又都坐镇一方拥兵自重,谁也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结果不但未能缓和矛盾,反而把坐镇上郡离石要塞的镇戍大将白公差也给拖了进来。

宝鼎此次回北疆,途中经过离石要塞,竟然在白公差的帐中看到了公孙豹,由此才知道北疆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公孙豹已经回家颐养天年,桓齮、白览也归乡多年,唯有司马锌为辅佐公子将闾到代北待了两年,后来因为生病也回家了。这一批老将军中如今也就剩下王翦还在征伐四方,余者都逃脱不了岁月的侵蚀,身体每况日下,垂垂老矣。现在桓齮就在家中卧chuáng不起,宝鼎离京前还特意去看望了一次,但桓齮说话不便,记忆更是衰退得厉害,已经无法与宝鼎正常交流,估计时日无多了。

公孙豹也尽显老态,当年的彪悍本sè如今也只存在于宝鼎的记忆之中,但即便如此,公孙豹依旧奔bo在西北的大河两岸,为维持大月氏和秦国的盟约而尽心尽力。这次公孙豹就是从大月氏千里迢迢而来。大月氏王紫苏已经得到准确消息,匈奴人要攻击河西,其具体时间应该是今年冬天或者是明年的初春。紫苏为此派遣使者急赴咸阳求助,并请公孙豹赶赴代北,向武烈侯公子宝鼎求援。

今日大秦的北疆防线已经长达八千里之遥,其中陇西、北地和上郡的长城防线由咸阳直接指挥,而代北、燕南的长城防务则由武烈侯公子宝鼎主持。大秦在其整个北部长城防线上部署了大约三十万军队,其中公子宝鼎直接指挥的军队就多达二十万。这是常规镇戍军,假如战争爆发,咸阳下令征召边郡所有适龄男子参战,那么长城防线的镇戍兵力可以高达六十万,而公子宝鼎直接控制的军队就有四十万。

今日公子宝鼎在大秦高居第一权贵之位,他在北方镇戍中拥有绝对实力,整个北疆防御体系就是由他一手构建,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匈奴人的实力非常忌惮,对匈奴人统一大漠后南北大势的变化有清晰的认知,大秦和大月氏的联盟就是由他重建而成,并延续至今,而这一联盟在过去几年里对稳固西北疆的长城防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月氏王紫苏就是得益于宝鼎当年的帮助而问鼎王位,两者关系密切,所以紫苏更愿意把河西和大月氏的这场危机的解决寄托在宝鼎身上,而不是寄希望于咸阳宫的那位素未谋面的大王。

宝鼎得知这一消息并不吃惊。他早就预料到当匈奴人无法正面突破代北的时候,必然要选择攻打河西来突破大秦的西北防线,继而迫使代北镇戍军把防御力量向西北边疆转移,由此给匈奴人赢得正面突破代北防线的机会。

只是匈奴人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正是大秦局势危机四伏之刻,而此刻咸阳并不想也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可以预见咸阳对大月氏王的答复,大秦当然会遵从盟约给河西以支援,但实际上口头支持大于军事援助,最多也就是给河西以非常有限的钱粮武器方面的支援。

但北疆人的想法不一样。

北疆人击败了匈奴人的入侵稳固了长城防线,又以雷霆之势吞灭齐国满载而归,北疆人的yu望因此无限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