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8(2 / 2)

宝鼎向陈禄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然后以当前咸阳政局的发展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大秦统治阶层内部最ji烈的“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而目前国内愈演愈烈的“官”与“民”的矛盾看似来源于“中央财政不足”和“统一进程加快”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在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背后都是“中央集权”和“分封诸侯”两种政治理念的强烈对抗。

陈禄安静地听着,心里极度震撼。

宝鼎的讲述就像一股狂风吹散了笼罩在咸阳上空的乌云,让陈禄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咸阳政局的真面目。

咸阳朝堂上是“集权”和“分封”的博弈,大秦疆土上是“中央”和“地方”的搏杀,无论统一进程是暂时停止还是稳步前进,最后都要引发一场生死对决,中土都将面临再一次陷入分裂和战乱的深重危机。

秦王政有没有力挽狂澜之策咸阳和中央能否击败功臣和他们所控制的地方势力,维护中土的和平和统一从大秦的政治格局上来看,大秦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武烈侯和北疆武力,只要武烈侯和北疆武力帮助其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以失败而告终,但政治格局中的另外两方岂能让武烈侯与自己的对手结盟合作岂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联合武烈侯击杀自己

武烈侯始终都要做出选择,谁是盟友,谁是敌人。从武烈侯的政治理念来看,他应该与秦王政携手合作,联合庞大的寒门贵族力量,借助强悍的武力,击杀以豪门贵族为主要对抗力量的功臣们,但这一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内战,大秦将迅速陷入分裂和战乱。

从武烈侯追求的中土的和平和统一这个大目标来看,他又应该与豪门贵族结盟合作,利用强悍武力和庞大的地方力量,完全压制中央,迫使中央分封诸侯。这一选择的结果虽然在短期内维持了中土的和平和统一,但因为国策的原因,中土诸侯林立,大秦将在未来某个时候重蹈春秋战国之覆辙,中土同样要陷入分裂和战乱。

两种选择相比较而言,选择前者是“长痛不如短痛”,以暂时的中土“阵痛”来彻底铲除折磨了中土八百余年的“分封”毒瘤。“阵痛”虽然会给中土生灵带来荼毒之祸,但却可以给中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陈禄认为,武烈侯应该支持秦王政和咸阳宫。假如武烈侯当真没有割据称霸为一方诸侯的想法,那么他就没有任何理由结盟功臣对抗中央。

陈禄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劝谏两句,帮助武烈侯做出正确的选择。

谁知就在陈禄犹豫不决的时候,武烈侯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自己之所以至今没有旗帜鲜明地做出选择,是因为中土这个巨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之后,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根本经不起铲除“毒瘤”时所造成的剧烈“阵痛”,帝国会在“阵痛”中崩溃,中土会在“阵痛”中分崩离析。

匈奴人正在大漠上进行统一前的最后战斗,匈奴人随时会杀进中土,退一步说,就算匈奴人没有击败大月氏和东胡,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大统一,那么匈奴人也可以联合大月氏和东胡从北疆的“东中西”三个方向杀进中土,给中土以致命一击。

历史上二十三年后匈奴人的大单于冒顿带着四十万大军杀进代北,与刘邦ji战于白登山,刘邦战败,中土不得不以“和亲”等屈辱之策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中土忍气吞声休养生息,而匈奴人却横扫河西,占据天山南北,愈发强大。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土才完成中央集权,集中全部国力出塞作战。当大汉将士封狼居胥,纵横西域的时候,距离刘邦的白登山之败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宝鼎不敢妄想击败匈奴人,纵横大漠,封狼居胥,但他妄图拯救帝国,把中土数千万生灵从后战国时代的五年血腥屠杀中拯救出来,这样当冒顿带着四十万大军入侵中土的时候,中土人能击败北虏,能够在南北战争中占据优势,给后人赢得足够的时间蓄积实力,然后出塞远征,开疆拓土,创造一个辉煌的帝国。

但今日中土局势的发展,让宝鼎实现这一理想的难度越来越大。

宝鼎从来到这个世界后就不停地宣扬匈奴人的强大,北虏对中土的威胁,未来南北战争的艰巨,所以他要中土的大一统,要中土的和平,要中土的休养生息,然而,秦王政和咸阳宫也罢,功臣们和地方势力也罢,现在所关注的、所博弈的都是统一前后中土权力和财富的瓜分,甚至可以这样说,目前整个中土的统治阶层从现在直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去关注大漠上的匈奴人,更不会去假象北虏入侵和未来的南北战争。

攘外必先安内,国内的局势都没有稳定,哪有精力去阻御外虏

武烈侯对匈奴人的关注,对未来南北战争的假设,在大秦朝堂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初咸阳还有无知的贵族嘲笑武烈侯的“异想天开”,但经过这几年的代北大战之后,残酷的事实给了当初嘲笑武烈侯的人一个大巴掌。

武烈侯主掌北疆军政,构建庞大的北疆防御体系,秦王政要修筑连通咸阳和北疆的直道,这些都证明了咸阳对北疆镇戍的高度重视,大秦已经在为未来的南北战争做准备了,但统一战争尚未完成,统一后还需要一段“消化吸收”的时间以缓解和消除国内各种ji烈矛盾,这导致咸阳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匈奴人。即便秦王政要加强北疆镇戍力量,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利用这一武力应对国内复杂局势,而不是进行对外战争。

大秦唯独关注匈奴人,始终为南北战争做准备的就是武烈侯。

武烈侯为了赢得南北战争,为了守护中土,就必须要赢得中土的和平和统一,而中土也只有如此才能集中全部国力进行南北战争,抵御外虏,击败外虏。

所以,武烈侯不能选择与秦王政合作,那意味着中土很快陷入分裂和战乱;武烈侯也不能与功臣们合作,那意味着中土将在未来某个时间陷入分裂和战乱,而匈奴人的历史轨迹如果没有改变的话,在未来几百年里都是中土最可怕的敌人,假如中土在南北战争最ji烈的时候陷入分裂和战乱,中土的守护之责由谁来承担

陈禄知道答案了,武烈侯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条路,也是他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路,既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也不是分封诸侯,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策略,他要以北疆武力为强大后盾,压制秦王政和中央,压制功臣和地方势力,谁敢逾越他的底线,他就联合另外一方进行打击,从而保证大秦的国策变革方向始终行走在“集权”和“分封”之间。

这条路太难了,以武烈侯目前的实力,在左右两大政治势力的夹击下,很难让大秦国策变革的方向始终行进在“过渡”策略的道路上,除非武烈侯的实力强大到已经凌驾于两大政治势力之上,但到了那个时候,两大政治势力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必然联手,形势会更加恶劣,武烈侯必然失败。

武烈侯设法拖延直道的修筑,正是出于这一政治形势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