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维持与宝鼎的合作当然是最大程度地压制宝鼎,限制宝鼎实力的发展,不断地挤压宝鼎生存的空间,蓄意挑起宝鼎和秦王政、和其他势力之间的矛盾,从而迫使宝鼎不得不向老秦人求助,不得不竭力维持与老秦人的联盟。
老秦人的目标是什么是分封诸侯。他们世世代代为大秦奋战,几百年了,如今终于统一了中土,大秦应该赏赐他们什么老嬴家应该如何报答既然你秦王政不愿意分封,那么我们就自己来,我们拿我们应该得到的权力和财富。
既然目标是分封诸侯,那么大秦的储君是谁,老秦人其实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土地的大小,是自己实力发展的快慢,是未来分封时自己所能获得利益的多少,所以,“王统”就成了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成了他们压制宝鼎、激化宝鼎和秦王政以及与其他势力之间矛盾的手段。
宝鼎现在要联合朝堂上的所有势力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那好,老秦人可以鼎力相助,但条件是,你必须改变策略,全力支持老秦人把统一大战进行到底。
宝鼎拒绝了。
老秦人也不强求,毕竟秦王政已经做出了决策,中枢也通过了这一决策,假若再改,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何在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把山东和荆宛的控制权让给我们。
老秦人无意与宝鼎争夺北疆和江南的控制权,但山东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关东人,荆宛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楚系,这是原则性问题,关系到老秦人自身发展的问题,不容妥协。
老秦人说得有道理啊。统一大战都是谁打的谁出的力最多当然是老秦人,但老秦人得到了什么到目前为止,老秦人控制了河北两个郡,中原一个郡,然后就是刚刚占据的淮北两个郡了,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我们是盟友,我们一直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如今你宝鼎掌控了北疆三地五个郡,中原两个郡,江南一个郡,这之间的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关东系在统一大战中出了多少力楚系在统一大战中又出了多少力如果扶苏做了储君返回京城,山东十有八九由关东系镇戍,而楚系目前正在力图夺回荆宛,咸阳何曾考虑过老秦人的利益
宝鼎无言以对。宗室势力现在非常庞大了,假如由宗室出镇山东,恐怕上至秦王政,下至楚系、关东系和老秦人都会反对。
宝鼎黯然离去。
=
=
=
第一卷崛起第412章大败而走
第412章大败而走
右丞相隗状、太傅公子宝鼎、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宗正卿熊布、典客卿公子骞等大臣联名上书,请秦王立储。
宗室和外戚联名举荐长平侯公子扶苏为大秦储君。
秦王政召集中枢大臣商议。
御史大夫冯劫、郎中令蒙嘉、上将军蒙武、治粟内史冯去疾等大臣唯秦王政马首是瞻,他们知道秦王政暂无立储之意,而当前形势也的确不合适马上立储。公子扶苏镇戍山东遥领燕南封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咸阳宫控制地方,遏制功臣们进一步拓展地方势力以对抗中央,所以他们明确表示,立储一事既然已经拖了这么久,又何必急在这一刻待统一大业完成,中土稳定,再立王储岂不更为合适
左丞相王绾、上将军王翦和麃公、少府王戊等大臣则以沉默应对。他们和宗室没有达成妥协,但他们不能因为王统一事而与宗室针锋相对,更不能公开反对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盟破裂,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以此来暗示秦王政和其他大臣,老秦人不参与这事,立何人为储是老嬴家的家事,他们不合适发表意见,更不合适公开支持谁反对谁。
老秦人的沉默其实就是蓄意阻扰立储,尤其当王绾、王翦这对将相在议事上顾左右而言他,大谈即将开始的渡淮作战,摆明了就是支持秦王政暂不立储的意见。
宝鼎在议事上滔滔不绝,据理力争,充分展示了他做为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势力的强悍力量。
当初秦王政从北疆调走二十万大军的时候,朝野上下都以为宝鼎的实力给严重削弱了,但宝鼎在北疆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尤其人口迁徙和垦荒屯田发挥了重大作用,宝鼎的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被他借助北方本土诸族的力量迅速壮大,这次中原决战中宝鼎就是以绝对实力在关键时刻吞灭了齐国,震撼中土。
绝对实力的强大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秦王政的政治谋划若想成功,就必须借助北疆武力,所以秦王政不想在此刻与宝鼎发生冲突,而宗室、外戚、老秦人包括关东系,都非常乐于看到这对兄弟大打出手。宗室和外戚支持宝鼎,老秦人和关东系支持秦王政,其实就是意图借助“立储”来推波助澜。宝鼎之所以在与秦王政私下沟通后,依旧固执地推动“立储”,其实也就是将计就计,借豪门贵族的力量来逼迫秦王政让步。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