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陷入寂静,众人各自沉思,气氛压抑。
“不要指望齐国了。”张良低声轻叹,然后冲着项燕微微躬身,言辞恳切地说道,“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临淄不但充斥着奢靡之气,更弥漫着一股腐朽之味。从齐王到君臣,屡屡在关键时刻踌躇不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齐王老迈,也不是因为齐国朝堂上的激烈矛盾,而是因为四十年的休养生息让齐人失去了血性,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人人逐利,虽有鸿鹄之志,却志大才疏,败亡不过是迟早的事。”
项燕意有所动,转目望向范增。
“虽不能料敌于先机,但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范增言简意赅,显然是赞同张良的看法。
何谓未雨绸缪在武烈侯和北疆大军没有南下之前,变被动为主动,集结两淮主力展开猛烈反击,重创秦军,从而迫使秦军放弃第二次攻击。
在中原战场的南线,王翦率主力南下,实力强横,而蒙武是偏师牵制,实力有限,无疑,楚军如果要主动攻击,蒙武就是最好的目标。击败蒙武,齐楚两军就在中原战场的东线对秦军形成了夹击,秦军必退,则此仗可胜。
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关键就在于楚军是否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在于楚军统率项燕是否认同张良和范增对战局的分析和预测,而从项燕要求两人务必探查到武烈侯巡视江南内幕的举动来看,项燕实际上并不认同两人对战局的推断。
张良看到项燕似有动摇,更是鼓动如簧之舌,竭力说服。
韩魏两国若想重建,其前提就是赢得中原决战。齐国本有雄心壮志,但赵国崩亡,齐失屏障,再加上天降大灾,而去年的决战又惨遭重创,暴露出齐军在实力上与秦军的差距,齐国君臣因此受挫,锐气大失,雄心大减,战略上更是由主动出击变为被动防御,指望齐国显然不现实。如此一来就只能寄希望于楚国了。
楚国疆域辽阔,有江淮两道天然防线,易守难攻,所以寿春在战略上坚持三分天下,即便这一战略不能实现,楚国也有相当的自信依托江淮天险与秦国对峙,平分天下。从这一战略出发,楚国在中原决战中的首要目标是守住两淮,保存楚国的实力。
项燕就是这一战略的拟制者,所以当范增送走张良,再回头征询项燕如何决策的时候,项燕轻蔑冷笑,“你以为武烈侯会打楚国”
范增暗自叹息,目露失望之色。
武烈侯率军南下作战,第一个目标当然是齐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齐国此次龟缩于长城,坚守不出,也是因为对战局有同样的预测,但问题是,齐国坚守,楚国也坚守,合纵军试图以这种被动防御来拖垮秦军,显然是错误的策略。
攻击才是最好的防守,但齐楚两国各存私心,谁都不愿意倾力一战,其结果可想而知。
=
=
=
第一卷崛起第396章乌云压顶
第396章乌云压顶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非常大。这也是御史丞未能进入中枢而御史中丞却可以参与国事决策的重要原因。
甘罗出任御史中丞,一度被咸阳解读为武烈侯要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但仅仅过了三个月,就在中原战场上进入诡异的僵持状态的时候,甘罗爆发了,矛头直指司空熊璞。
御史大夫冯劫和御史丞赵亥望着眼前堆满案几的奏章,心惊肉跳,神情更有几分惶恐。这都是弹劾司空熊璞的奏章。熊璞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劣迹昭著。这些确凿罪证足以致熊璞于死地,但更可怕的是,此案牵连甚广,不但司空府要被扫荡一空,很多中央府署和地方郡县的官吏也难逃牢狱之灾。
此案爆发,熊氏外戚和楚系固然遭到打击,但咸阳宫和中央的威信也会受损,而更重要的是,此时正值中原决战的关键时刻,此案的爆发必将影响到前方战场。
武烈侯要干什么是报复隗氏的背叛,还是要打击熊氏外戚不管是报复隗氏,还是打击熊氏,武烈侯都不会选择这个时机。难道武烈侯在离石要塞中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故意阻碍中原决战以胁迫咸阳宫这似乎也不可能,武烈侯胸襟开阔,然诺仗义,不会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由熊璞的司空一职想到此案的目标包括主管水土之事的司空府,武烈侯的目的也就是呼之欲出了。武烈侯要稳固北疆,为此他要推动直道的修筑,而直道修筑的掌控权在司空府,所以武烈侯要打倒熊璞,控制司空府,把直道修筑的主导权牢牢控制在手,也就是说,武烈侯要清洗司空府,要拿到司空这个中枢要职。
冯劫和赵亥连夜进宫,向秦王政禀奏熊璞一案。
秦王政也是非常震惊。熊璞一向低调,在他主掌司空府的期间,关中大渠和南岭大渠都顺利开凿完成,各地的水利设施建设都常抓不懈,在新占领土地上进行的长城等要隘拆除和城垣修缮、驰道修筑等水土工程也进展顺利,说起来熊璞功勋不小,虽然在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瑕不掩瑜,只要能把事情做好,能把握大局,那也算能臣了。也正因为如此,秦王政在不断打击熊氏外戚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牵连到熊璞。
秦王政大略看了一下甘罗的弹劾奏章,了解了熊璞的主要罪责,却没有翻阅那些记载了熊璞犯罪证据的卷册,这基本上表明了秦王政的态度,把这件案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能否把这件案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是取决于秦王政的态度,也不是取决于中枢的决策,而是取决于武烈侯的目的。
武烈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挑起一场“风暴”
秦王政看了一眼冯劫,然后把目光转向了赵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