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决战失利,咸阳从沉重打击中迅速振作起来,这时候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北方,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方,蓦然,他们发现武烈侯已经成长为一只可怕的猛兽。
咸阳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误,他们一直以为只要赢得了中原决战,就能把武烈侯及其所属势力彻底压制,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咸阳在算计武烈侯,武烈侯何尝不是在算计咸阳你打你的中原决战,我低头经略北方,你强大了,我更强大,而现在的结果是,咸阳因为中原决战的失利而遭到重创,武烈侯却更加强大,两者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咸阳现在竟然要求助于武烈侯,要看武烈侯的脸色了。
武烈侯顾全大局,在决战失利后,第一时间高姿态支持秦王政和中枢,维护了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维护了大秦内部的团结,稳定了咸阳暗流涌动的局势,同时也向咸阳传递了一个明确的讯息,你用什么办法进行第二次决战我不管,我只保证北方局势的稳定,我给你提供决战的有利条件。
这是咸阳最乐意看到的局面,我不插手你北方事务,你也不要干涉咸阳朝政,更不要去干涉中原战场。事实上,以北方目前的形势,武烈侯也没有能力干涉中原,他能把北方镇戍任务顺利完成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然而,当秦王政亲自去频阳看望王翦之后,秦王政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要向武烈侯求助,否则无法进行第二次决战。这不是王翦故意为难秦王政,而是齐楚两国的实力已经证明了大秦若想击败它们,必须在兵力上取得一定程度的优势。
秦王政回到咸阳,先在内廷召集近侍大臣们商议,然后召集中枢大臣们商议,看看有没有办法在大秦本土征调二十万大军。
秦王政的提议遭到了否决。京畿安全要不要关中、晋中、巴蜀和东南的农耕、工商要不要维持无限制地征发兵役,把有限的人力全部投到统一战场上,拼命地透支国力,大秦将陷入崩溃的边缘,所以,不能在本土继续征发兵役,不能进一步压榨本土国民。这是维护大秦国祚的底线,绝不能逾越这个底线。
既然不能征发本土兵役,压榨本土国民,那么只有去征发被征服土地上的兵役,去压榨被征服国的国民了。
这几年大秦征服了中原、江南、河北、代北和燕南。中原是统一大战的中心,江南已经被两次拖进战争,而河北虽然连遭大灾尚未恢复元气,但已经在人财物上给予了北方战场和中原战场力所能及的支持。至于代北和燕南,承担了数千里边疆的镇戍重任,让咸阳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它们只会拼命地压榨咸阳,而咸阳想压榨它们纯粹就是笑话了。
难道说大秦在近期内没有能力发动第二次中原决战了
秦王政和中枢的目光都盯上了北疆二十万镇戍军和二十万地方壮勇。咸阳若想在不损害本土实力的基础上发动第二次中原决战,那么就必须从北疆“压榨”出二十万军队。
秦王政急书代北,征询武烈侯的意见。
武烈侯断然拒绝,一个字,“否”
=
=
=
第一卷崛起第381章世袭
第381章世袭
北方形势的稳固靠什么就是靠二十万镇戍军的武力。
这二十万镇戍军是北疆防御的基础,这个基础不能有丝毫损毁,这是底线,这个底线不能逾越,否则北疆防御将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北方局势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边疆镇戍是常态,二十万镇戍军如果全部改为常备军,由职业军人承担戍守之责,中央财赋承担不起,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边疆镇戍还是采用轮换更戍制度。
轮换更戍制度其实就是征发兵役,适龄男子定期到军队服兵役,以确保军队的基本数量和战斗力。适龄男子在服兵役期间,大部分开支用度都要自掏腰包,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国人,一视同仁,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财赋的支出。中土诸侯国包括大秦在边疆镇戍上一直都是采用这种制度,而常备军的数量之所以严格控制,说到底就是养不起。
武烈侯在农闲时征发边郡壮勇进行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实施这一镇戍制度。
自己守自己的家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北方边郡人口有限,不可能长期维持二十万镇戍军的数量。过度征发兵役是在战争状态下,不打仗的时候如果过度征发兵役损害的不仅仅是国民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国力,所以一国军队的数量和一国人口的总量始终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超过这个比例必然损害国力。
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能采用非常手段,北方边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要过度征发兵役。等到统一了,中土稳定了,可征发兵役的对象大大增加,比如中原人也要定期到北疆服兵役,那么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武烈侯为了北疆镇戍可谓殚精竭虑,把北方边郡所有潜力都给“压榨”出来了,从转徙人口、垦荒屯田、构建防御体系到今天的全民军训,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上了,但秦王政和中枢为了马上发动第二次中原决战,为了尽快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竟然不顾北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