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3(2 / 2)

秦帝国败亡到刘邦的白登之战有多少年六年,只有六年。六年内,匈奴人就从一个弱小灭族一跃成为控弦几十万,差点把大汉皇帝刘邦都杀了的强大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需要时间,匈奴人也是一样,但太史公也罢,后世的史学家也罢,都故意忽略了这个重点。在他们的笔下,秦王政时代的匈奴人就是一只土狼,想这么杀就这么杀,到了刘邦时代,突然间匈奴人就从一只土狼变成了雄狮。

历史有时候看上去很荒诞,但荒诞的背后隐藏着太史公和后世史学家们的智慧。越是荒诞的历史,其背后越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就需要读史的人去思考,于是迷雾在思考中渐渐散去,突然你就会发现,原来真相距离自己近在咫尺。

秦王政肯定想在统一后与民休养,让中土人过上好日子,但匈奴人杀来了,南北战争爆发了,中土岌岌可危,秦王政怎么办是选择拔剑一战,还是选择忍辱负重秦王政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他选择了拔剑一战,他宁愿战死,也绝不忍受屈辱,苟延残喘。

秦王政打赢了南北战争,但输掉了帝国,而刘邦在南北战中输得很惨,为此他不惜以屈辱的“和亲”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最终他不但保存了帝国,他的子孙后代还打赢了南北战场。

今天,历史的轨迹在宝鼎的引导下逐渐改变,但这种改变仅仅局限在某个范围某个区域,而天下大势,南北大势,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改变,都在既定的历史轨迹下飞速前进。大秦帝国终归要与匈奴人一战,南北战争终究要分出胜负,但帝国的存亡呢

历史上秦王政拒不分封,高度中央集权,这是他打赢南北战争的基础,但这个基础现在在宝鼎及其所属利益集团的齐心协力下被改变了,分封已经开始,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已经难以实现,秦王政是否还能在南北战争中赢得胜利假如他像汉初时期的文帝、景帝一样,面临内有诸侯王的对抗、外有匈奴人的压迫之窘迫,他又将采取何种对策这种对策对帝国的命运又将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帝国是不是再一次崩溃

宝鼎陷入沉思,怒气早已不翼而飞。

他就像秦王政一样,面临艰难抉择,是选择打赢南北战争,还是选择与民休养长治久安是守外虚内,还是守内虚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选择,就是源自宝鼎对历史的改变。他改变了历史,但他却无法掌控历史轨迹的走向,于是他就被卷进了历史的洪流,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第一卷崛起第366章兵制变革的背后

第366章兵制变革的背后

军队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存亡,军制变革容不得任何闪失。

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年代,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度征发兵役,但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然易见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国民所承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军制改革的目标当然是在保证军队武力的基础上,加速战争进程,维护边疆稳定,以减少国民利益的损害,逐步恢复和增强国力。

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集权,为了控制军权,为了扼制和削弱封国的实力。假如国防策略定为守内虚外,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建设,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镇戍军。

现在代北和燕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万,分别来自代北、晋中、河北、中原和燕等地。如果实施新的军制策略,北方镇戍改为消极防御,那么咸阳就可以以扩建中央常备军为借口,把中原、河北甚至晋中的军队调离边疆。如此一来,北方镇戍军的数量大大减少,宝鼎实力大减,也就无法以武力胁逼咸阳,也就无法主导国策变革的走向。未来,整个北部边疆的封国不论有几个,都会因为此策的绑缚,很难发展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也就无法与咸阳形成对抗,只能乖乖的听命于中央。

中央利用此策的确控制了军权和军队,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牢牢控制了封国,但它是以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为代价,而以目前和未来的南北大势来预测,消极防御必然导致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导致南北战争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可以预见,中央军为此不得不频繁北上作战,而频繁的战争将严重损耗大秦的国力,大秦必将因此陷入深重危机,一旦国内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大秦也就难逃崩溃败亡之祸了。

赵高和朱英先后看完这封信。两人神情凝重,心如重铅。咸阳的反击太过凌厉,这边刚刚建立大秦第一个封国,那边就开始兵制改革,试图削弱和扼制武烈侯的军权,阻止武烈侯继续以武力胁逼咸阳进行国策变革。烽烟再起,如何应对

“必须阻止咸阳。”赵高打破了沉默,“北方战局摆在这里。匈奴人步步紧逼,我们在代北战场完全处于被动。燕南战场还有连番苦战。燕王喜和燕军主力都逃到了辽西,我们的对手依旧还有反击之力。虽然我们已经攻占了蓟城,拿下了督亢,但即便加上上谷郡,我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足整个燕国国土的三成。北方战场在未来几年只有维持之力,若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咸阳必须给北方战场提供充足的钱粮和武器,但这显然不现实。”

宝鼎、王翦和公子扶苏齐齐望向赵高,认真聆听。

“咸阳不是不知道北方战场的困难,咸阳之所以答应实施封国制,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北方战场的困窘局面,但突然间,咸阳要改革兵制,其目的却是为了控制军队,为了从北方战场上调离军队。”赵高不敢说咸阳要扼制封国,要削弱武烈侯的军权,只好避重就轻,“北方战场能维持今日局面,完全是依靠这四十万将士的厮杀,假如有一半军队调离北方战场,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北方战局必定岌岌可危。”

赵高苦笑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是代北如果丢了,燕南如果丢了,前期战果全部丧失,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还有诸军统率,恐怕都要遭受重创。咸阳可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一推了之。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朱英指指案几上的书信,“咸阳只是来信征询,兵制改革不过是提上了日程,还没有拿出草案,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咸阳的意思很明确,今日武烈侯掌控四十万大军,已经威胁到了咸阳。”朱英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又继续说道,“这种威胁不仅仅让咸阳宫寝食不安,朝堂上的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