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8(2 / 2)

秦王政书告武烈侯,希望他能在中原多待一段时间。中原策略的实施才刚刚开始,韩魏复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五国之间的谈判是个艰难而冗长的过程,而最终谈判能否成功,取决于秦国在北方战场上的胜利,假如秦军在北方战场迟迟打不开局面,几十万秦军被拖在北方战场上动弹不得,必然影响到中原局势,齐楚韩魏四国看到有机可乘,必然中止谈判,再攻中原。

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在中原的威望很高,有他在中原坐镇,主导五国谈判,可以让北方战场赢得更多的时间。当然,这是咸阳冠冕堂皇的说辞,实际上还是担心武烈侯利用中原局势的波澜起伏,不断向咸阳施压,从而迫使咸阳在政治上不断做出让步。

宝鼎没有回复秦王政,他肯定要马上返回代北,这是他对代北人的承诺。

距离宝鼎离开中原的时间越来越近,但齐国的态度始终很强硬,太子安甚至拒绝与蒙武谈判,也拒绝与魏国宁陵君公子咎见面,这让公子扶苏和中原军政官长们焦虑不安,担心宝鼎离开中原后,中原策略的实施陷入停滞,局势再度陷入危机。

宝鼎全力推进韩国复国。韩人同样担心武烈侯离开中原后,复国无望,所以也是全力配合。楚国为了让秦军尽快撤出东南战场,也是不遗余力予以配合。武烈侯一走,谁敢保证咸阳不会翻脸,乘势在东南猛攻

三方合力,秦军撤出陈,韩人进陈,横阳君称王,韩国复国。

魏人愤怒了。在复国的诱惑下,魏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宁陵君公子咎在秦国和楚国的支持下,毅然于睢阳称王,重建魏国。

临淄终于做出回应,命令太子安与秦国谈判。

齐人再兴霸业的雄心壮志一次次受挫,决策一次次失误,这让临淄在叹息运气不好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憋屈。这次进占中原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齐军也是势如破竹,杀到了大梁城下,几乎把原魏国的国土尽数收入囊中,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烈侯重返中原,抛出了一个重建韩魏的“诱饵”,结果让合纵瞬间分崩离析,齐国霸占中原的图谋功亏一篑。

对于楚国来说,以重建韩国来重建秦楚盟约,以控制韩国附庸来代替国土收复,既赢得了道义上的美名,又实际夺回了土地,还不费一兵一卒解了东南之危,这一仗可以说是打赢了,战果辉煌。但对于齐国来说,它要的是中原,是中土霸业,它无意与秦国结盟,更无意帮助魏人复国,他们辛辛苦苦打来的大好局面突然逆转,让他们无法接受,这一仗他们赢得了什么一无所获,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打赢了,却灰溜溜的撤回长城,这心里的憋屈可想而知。

谈判开始了,武烈侯亲自与太子安谈判。

齐国议和的条件是:秦军撤出大梁,撤出原魏国国土。魏国在大梁重建,国土就是目前秦军尚能守住的大梁周边几十座城池。齐国攻占的东郡和砀郡大部土地,属齐国所有。

秦国议和的条件是,齐军撤回自己的国境,其攻占领土全部归还魏国,魏国的新国都是陶,魏国是秦齐两国的共同附庸国。

双方的条件悬殊太大。太子安拂袖而去,不谈了。

不谈就打,这很简单。

宝鼎书告项燕、韩王越、魏王咎,四国合纵,攻打齐国。

中原局势风云变幻,前一刻是齐楚韩魏合纵攻打秦国,这一刻却变成秦楚韩魏合纵攻打齐国,其变化之快之剧烈,让人瞠目结舌。

魏国为了复国,肯定要背弃齐国。没办法,虽然齐国在他们亡国之后,给予照顾和援助,但为了生存,魏国不得不与其反目成仇,转而与“仇人”联手打“恩人”。

韩国虽然复国了,但它若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长久一点,它就必须依靠秦国,所以它同样要背弃齐国,背叛自己的“恩人”。

楚国当然知道秦人的心思,武烈侯不过是虚张声势,其目的就是逼迫齐国议和,狠狠打击齐国妄图称霸中原的野心。这符合楚国的利益。秦国称霸中原,齐楚就要合纵反击,同样的,如果齐国要称霸中原,秦楚就要连横反击了。谁也不能在中原称霸,那势必影响到其他人的生存,所以韩魏要重建,要做为秦齐楚三个大国的缓冲和屏障,以便让三国在中原维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

项燕亲自赶赴陶城拜会太子安。

项燕把中土大地图铺开,从中土大局开始分析,然后到今日中原形势,最后分析和预测未来。

“武烈侯和咸阳宫的矛盾天下皆知,这个矛盾直接影响到代北局势的发展。”项燕最后说道,“秦人在北方战场上有匈奴人和燕人两个强敌,而其内财赋严重不足,粮草武器难以支撑,另外代北的北虏诸种与秦军仇深似海,随时都有可能叛乱。这种局面下,秦人在北方战场上几乎没有胜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勉强维持。秦人在北方战场上坚持得越久,对其国力的损耗就越严重,而咸阳就越是舍不得放弃代北。如此恶性循环,秦国国力必定不堪重负,那时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中原唾手可得。”

项燕望着太子安,笑着问道,“你是愿意与一头杀气腾腾的猛虎作战,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等到这头老虎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了,再冲上去给它致命一击”

第一卷崛起第353章白马教诲

第353章白马教诲

在项燕的斡旋下,齐国太子安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了秦国的议和条件。

其实齐国临淄这时候停战议和的呼声也非常高涨。形势很明显,齐国已经失去攻占中原的最佳机会,中原局势已经被秦国武烈侯所逆转,韩魏复国已经成为事实,如其拒不议和成为众矢之的,遭到秦楚韩魏四国的攻击,倒不如顺应形势的发展,仿照楚国的做法,以魏国为附庸来达到间接占据中原土地的目的,以最小代价赢取最大利益。

秦齐楚三国各占中原一部分,中原三分,形成鼎立之势,这实际上正是齐楚合纵攻打中原的最终目的。齐国独霸中原那是绝无可能的事,秦国武烈侯正是看到了这一主导中原局势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一招“重建韩魏”便轻松逆转危局。

齐王建和临淄中枢在内外重压之下,只好暂时搁置扩展称霸的想法,撤回军队,耐心等待时机。

秦齐两国达成议和原则之后,整个中原局势就算基本稳定下来,战事全面停止,接下来就是秦齐楚三国对中原利益的瓜分,至于韩魏两国,不过是中原利益的一部分,他们是鱼肉,而不是刀俎,他们的命运决定于秦齐楚三国艰难而冗长的谈判。

宝鼎上奏咸阳,中原危机暂时化解,韩魏重建后,秦齐楚三国在中原形成鼎立之势,但这种鼎立之势能维持多长时间,完全取决于秦国在北方战场上所取得的战绩,假如秦国在北方战场迟迟打不开局面,国力因此严重损耗,中原危机必定再度爆发,所以,他奏请咸阳,要求马上返回代北。

与此同时,河北王翦、冯毋择,代北羌廆、司马尚等军政官长,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