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没有直接回复,而是派范增以私人身份连夜赶到秦军大营拜会武烈侯。
宝鼎出帐相迎,把臂言欢。闲聊了一会儿中山大战和代北的战事后,范增首先忍不住了,恭敬问道,“武烈侯打算弃守代北”
“我当然不会弃守代北。”宝鼎笑道,“所以我才日夜兼程赶到中原,我希望秦楚两国能够继续维持盟约。”
范增连连摇头,“武烈侯,这种话就不要说了。直说吧,我们的条件是,东南战场上,秦军撤回江南,而中原战场上,我们收回陈。”
宝鼎皱皱眉,问道,“齐国那边呢”
“吃到嘴的东西,临淄不会吐出来。”范增说道,“秦楚议和,齐国独木难支,这样武烈侯才有机会虎口夺食。”
宝鼎淡淡一笑,又问道,“魏人和韩人呢”
范增不屑挥手,根本不予考虑。
宝鼎笑了起来,“我在中原不能久待,所以我想把大家请到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范增略感惊讶,急忙问道,“武烈侯何时离开中原”
“一个月。”宝鼎停了片刻,摇摇手,“还有二十六天。”
范增脸色不变,眼里却掠过一丝惊慌。这是什么意思秦军主力正在飞赴中原武烈侯就给我们二十六天的谈判时间
=
=
=
第一卷崛起第352章齐人的憋屈
第352章齐人的憋屈
“请问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范增小心翼翼地问道。
“从哪来,回哪去。”宝鼎神态从容,语气却是不容置疑,“楚国内有寿春政局动荡之忧,外有两线作战之患,你以为楚军还能坚持多久或许在你们看来齐楚合纵有实力与秦军一战,但这是建立在齐楚两国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请问临淄和寿春之间有多少信任你们楚国先有公子负刍篡位自立,接着权臣之间又爆发血腥厮杀,内讧不断,这种情况下临淄会相信你们多少我和你们停战谈判的消息马上就会传到齐国,假如你是齐人,你还敢信任楚人还敢继续发动攻击吗齐人为什么撤离大梁还不是因为对合纵没有太大信心,担心你们背信弃义倒戈一击”
范增抚须而笑,“武烈侯,你没有诚意啊。再说,这种拙劣的离间计,你认为有作用你从代北千里迢迢而来,是要解决危机,而不是扩大危机。难道在你看来,拱手把代北送给匈奴人,比我们在中原打得头破血流更有利于秦国”
“我当然有诚意。”宝鼎笑道,“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
范增诧异地看了宝鼎一眼,旋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好高明的计策。
大秦不愿意割地赔城,楚国也不愿意放弃陈,双方僵持的结果就是战场上分高下,但大秦显然不想放弃代北,所以武烈侯飞速赶到中原,试图谈判议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他拿出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让韩魏复国。
复国是韩人和魏人梦寐以求的事,只要秦国愿意把土地还给他们,支持他们复国,齐楚两国在“道义”上不得不支持,因为他们攻打中原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帮助韩魏复国。
韩魏复国,这一仗暂时就不能再打了,于是中原停战。秦国摆脱了三线作战的危机,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匈奴人。
秦国集中力量于代北战场,不仅需要耗费国力,也需要耗费时间,齐楚两国因此达到了长期损耗大秦国力的目的,并为齐楚两国赢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时间。
仔细想一想,此策显然符合各方利益。
秦国主动让韩魏复国,避免了战败割地的耻辱,化解了中原危机;齐楚让韩魏复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韩魏复国成功,收益最大。
但这是表明现象,实际上无论是秦国还是齐楚两国,都会想方设法遏制韩魏两国实力的增长。韩魏两国实力弱小,对秦国来说,有助于它下一步攻打齐楚,而对齐楚两国来说,只要时机合适,随时可以吞并两国。
此刻秦齐楚三国都有各自的困难,都不想决战,但都想争夺中原利益,此策正好满足了三国的愿望,可谓绝妙好计。
宝鼎说,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那么陈给谁无疑是韩国。韩国在陈重建,弹丸之地,可以暂为屏障,但因为没有实力,秦楚两国只要时机合适,一张嘴就可以将其吞噬。说白了,宝鼎就是利用此策,把秦楚两国之间的战争从今日转移到未来。韩国再灭之日,应该就是两国决战之时。
同理,此策也适用于秦齐两国,以重建魏国来延缓双方决战的时间。
但齐国不同于楚国,楚国内忧外患,自身实力又屡遭打击,而齐国除了大饥荒给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外,其四十年的积累足以支撑它继续打下去,所以齐国不会同意这一议和条件。
宝鼎第一个找到楚国谈判,其目的正是要离间齐楚合纵。楚国一旦接受了此策,齐国拒绝魏国复国就在道义上失去了支撑,转眼间它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可能出现秦楚韩魏四国打它一个的惊天逆转。所以只要秦楚达成妥协,中原局势立即逆转,齐国马上会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计策。
楚国的妥协在武烈侯的整个中原谋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范增准确把握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