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赌博了。如果秦军在最短时间内灭了赵国,齐楚两国当然守不住中原,反之,如果秦军久攻不下,在邯郸城下耗尽了力量,那就是最悲惨的结局了。
“叔父,中原丢了怎么办”公子扶苏忐忑问道。
“现在中原还有什么大饥荒爆发,粮食颗粒无收,灾民都跟我打仗去了,齐楚两国即便夺取了中原,拿到的也就是一块荒芜之地。”宝鼎不屑地说道,“齐国攻打中原,必然停止支援赵国。赵国缺少齐国的支援,败亡得更快。我倒是希望齐楚两国攻打中原,这样就可以在中原击败他们的主力,由此我们可以大大加快统一中土的步伐。”
公子扶苏神色惊惶,犹豫良久问道,“叔父,父王会不会答应这个策略”
“咸阳宫还有更好的策略吗”宝鼎冲着众人挥挥手,“马上按此策略拟定详细的实施办法,然后即刻执行。”
或许是武烈侯的威信发挥了作用,也或许是眼前的危机压得中原的军政官长们喘不过气来,除了公子扶苏外,竟然没有其他人质疑武烈侯,这个策略就这样一致通过了。
当天夜里,军政官员们经过反复商讨,拿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武烈侯下令,急奏咸阳,同时命令军政官长们以最快速度招募灾民组建军队,而镇戍秦楚、秦齐边境的军队则十万火急赶赴大梁集结。
灾民们期待武烈侯拯救他们的生命,武烈侯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几天之后,武烈侯的命令传遍新郑及其周边地区,青壮入伍,老弱妇孺运送粮草辎重,大家一起渡河北上,到河北杀出一条活路。
灾民们没有选择,如其坐以待毙,不如去河北打仗。去年武烈侯带着河北灾民南下江南杀出了一条活路,今年武烈侯同样可以带着中原灾民渡河北上杀出一条活路。只要跟着武烈侯,就有生存的希望。
=
武烈侯一声令下,上百万中原灾民跟在他的大旗后面,向大河急速飞奔。
与此同时,中原镇戍军队弃守边镇,赶赴大梁集结。
十二月上,武烈侯抵达白马津,三十五万新军在桓齮、司马锌和蒙武的统率下,开始分发武器,整军训练。这三十五万人的战斗力极其有限,因为武器暂时不足,至少有一半人的手里拿的都是木棍。
咸阳迟迟没有答复。武烈侯到了中原就逼迫中枢改变河北攻击策略,这让中枢措手不及,更令秦王政十分恼火。如果中枢同意武烈侯的奏议,那事实上等于承认自己的攻击策略错了,这让秦王政和中枢无法接受。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原局势的变化传递到赵齐楚三国,赵国震骇,齐国和楚国则是惊疑不安,武烈侯竟然置中原安危于不顾北上打河北,目的何在
=
=
=
第一卷崛起第307章赵国长城
第307章赵国长城
武烈侯拿出的策略看上去是一次性解决中原危机,尤其把中原灾难转嫁于河北的做法明显可以改善中原的困局,但这一策略风险太大,一旦秦军未能在河北战场打破僵局,大秦极有可能丢掉中原。河北没有拿到,中原又丢了,这个损失咸阳无法承受,所以中枢经过反复商议,就是不敢拿出决策。
丞相隗状和王绾对此非常慎重,此策失败,倒下的不仅是武烈侯,武烈侯背后的势力都将遭遇重挫,尤其老秦人和熊氏外戚,必定首当其冲。
隗状和王绾因此劝谏秦王政,从大一统的长远利益出发,大秦必须确保中原,所以还是考虑撤离河北战场,全力救助中原为上策。此仗打了快半年了,赵齐燕三国损耗惨重,尤其赵国,奄奄一息,倾覆在即,即便给它一年时间,邯郸也恢复不了元气。以隗状和王绾的预测,这场席卷大河南北的大饥荒至少要延续两年左右的时间,时间拖得越长对赵国越不利,所以只待大秦稳定了中原,随即可以再攻河北,那时必定可以一鼓而下,如此大秦可用最少代价赢取最大战果。
隗状和王绾的建议在中枢占据了上风,但秦王政和关东人却不能接受。
现在撤离河北战场,这一仗算是无功而返,但显然为下一次攻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席卷大河南北的大灾难,秦王政和关东人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推卸此仗失利的责任。然而,假如形势如此发展,他们打击武烈侯的目的就无法实现,相反,武烈侯到了中原就迫使咸阳宫做出了撤离河北战场的决策,这令咸阳宫颜面大失,让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遭到重创。等到武烈侯缓解了中原危机,稳定了中原局势,武烈侯的威望就更高了,咸阳宫岂肯做这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这不是自取其辱吗既然如此,把武烈侯调到中原干什么拱手送给他一个大功劳
秦王政和关东人反复权衡之后,最终一咬牙,决定宁愿丢掉中原,也要打倒武烈侯。
假如按照隗状和王绾的建议,那么武烈侯在这次决策之争中等于重挫了咸阳的威信,接着他又拿到稳定中原的功劳,其后他还要拿到吞并赵国的功劳。一两年之后,武烈侯及老秦人等势力功勋盖世,实力暴涨,必然会对咸阳宫造成重大威胁。到了那个时候,咸阳宫就很难与武烈侯抗衡了,一旦武烈侯及其所属势力控制了朝政,必然会以他们的利益需求来修改国策,咸阳宫不仅被动,而且王权会受到严重掣肘,至于中央集权的设想,基本上可以永久搁置了。
这关系到大秦的未来,国祚的存亡,相比起来,丢掉中原一块国土算什么
“如果武烈侯攻克了漳水长城,包围了邯郸,打破了河北战场上的僵局,我们怎么办”
太尉尉僚提出了一个让众人都不愿意面对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