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仗轻松获胜完全得益于武烈侯的军事天赋,谁能想到他竟然用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吞并了韩国如此天赋世所罕见,假以时日,武烈侯的功勋恐怕要超越武安君。武安君功高盖世,为什么却惨遭诛杀,咸阳中枢当然一清二楚,而武烈侯恐怕就是第二个武安君,所以中枢现在愈发重视武烈侯了,为防患于未然,他们不得不早作准备,未雨绸缪。
就在这个时侯,武烈侯要打魏国了。
咸阳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从中原战局来说,此刻攻打魏国的时机非常好,困扰咸阳的钱粮问题因为韩国的灭亡和楚国的失败而得以解决,这个时候不打魏国,那就是咸阳的重大失策了。
攻打魏国的最大变数就是齐国是否出兵救援,由此带来三种后果,一是重创了魏国,为下次攻打魏国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败于以齐赵燕为主的合纵联军之手,将前期战果尽数丢失。
还有一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那就是攻克大梁,灭亡魏国,但这种结果让咸阳最为纠结,心情非常矛盾,可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快乐的是秦国拿到了中原大片土地,占据了统一中土的最大优势,痛苦的则是武烈侯的功勋更大了,武烈侯连续两次击败合纵军,连续吞并两个王国,如此功勋意味着什么
武烈侯向来高瞻远瞩,一直以来他最大的追求就是统一中土,而统一中土带给咸阳的就是权力和财富的暴涨。咸阳中枢很清楚,武烈侯其实根本看不上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他着眼于未来,他要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甚至超过了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
武烈侯要打魏国,要在三年内灭赵,要在十年内统一中土,他的誓言最早在咸阳就是一种年少轻狂,更有一种舍命相搏的疯狂,但现在他就像一座高山,以一种无可匹敌的浩然气势向咸阳宣战。
咸阳敢不敢应战秦王大手一挥,果断决策,打
打是肯定要打,但中枢必须预先做好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战果制定不同的对策。打败了,武烈侯只有任咸阳宰割了,但怎么“宰割”大有学问;打平了,咸阳就要为遏制武烈侯而谋划;打赢了,咸阳痛并快乐着,遏制武烈侯的难道就非常大了,只有想其它的办法,如果武烈侯敢于要挟咸阳,那对不起,该出手的时侯就得出手,咸阳宁愿再杀一个功勋盖世的天才,也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可怕的隐患。
蒙武虽然人在中原,但对咸阳宫的事却非常清楚。从蒙氏和冯氏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希望拿下魏国。这一次武烈侯太慷慨了,不但大把撒钱,还毫不吝啬地送了他们功劳。蒙武的功劳也算名副其实,他参加了这场大战,尤其前期攻打韩国,他在汜水一线的攻击有力配合了武烈侯,但冯毋择纯粹就是捡便宜了,他从汉中跑到颍川,一箭未发,功劳就到手了。
假如武烈侯有计策攻克大梁,拿下魏国,蒙氏和冯氏的功劳将更大,但武烈侯的好运也就到头了。这是关东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冯毋择与两位叔父冯劫、冯去疾也有联系,对中枢的事也知道一点,但相比蒙武,他对中枢的重要性就差了很多,冯氏兄弟绝不会把一些机密大事透漏给这位侄子。冯毋择不知道中枢最终如何决策,所以在宴席后的私密交谈中,他主动询问蒙武。
“你认为武烈侯有多大的把握攻克大梁”蒙武不动声色地问道。
冯毋择迟疑了一下,说道,“我在前年宜安大战的时侯就认识了武烈侯,当时他为了守住粮草辎重,一把大火烧退了赵军,然后带着八千苍头老军,以必死之心直杀宜安战场,硬是在紧要关头击退了李牧,给桓齮的主力大军顺利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去年出塞作战也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虽然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但以他当时的兵力能够连战连捷,击杀匈奴人三个王,斩首万级,取得惊人战绩,可见他打仗根本不依常理。这次也是一样,谁能想到他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在我看来,武烈侯是不是在大战之前就在方城隘口设下陷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像当年的武安君一样,有神鬼莫测之能,战场上根本没有对手。”
蒙武笑道,“你对武烈侯很有信心啊。”
冯毋择没有说话。战场上拼的就是实力,谁有实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胜利带来的是战绩,而战绩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所以胜利者必然会赢得将士们的拥戴。在这个方面,蒙武不如他的父亲蒙骜,与武烈侯更无法相提并论。
“我对他也有信心。”蒙武说道,“所以我决定上奏咸阳,鼎力支持。”
冯毋择顿时有了答案。他需要的就是蒙武这句话,既然蒙氏鼎力支持,冯氏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但是,到了战场上,谁敢说自己有绝对的胜算”蒙武的话锋突然一转,“信心并不能代表胜利。”
冯毋择的心骤然一紧,一股不祥的预感陡然从心头升起。武烈侯如果指挥大军攻克了大梁,将给咸阳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他忽然想到了冯劫写给自己的书信。冯劫在信中曾三次提到了他和武烈侯的师徒关系。冯氏和武烈侯在咸阳派系中算是对手,但两者之间又有一种可以缓解双方矛盾的私人情谊,这对冯氏来说可以算是个退路。冯劫在此刻提醒冯毋择,显然不是无的放矢,肯定有目的。
叔父到底想告诉自己什么旋即,他想到了南阳郡守章邯。章邯是中尉卿张唐的人。张唐虽然是老秦人出身,却是蒙骜的老部下,一直属于关东系,否则张唐也无法高居中尉卿之职了。章邯为什么异军突起为什么被秦王破格提拔显然,这是关东系运作的结果,但蒙氏和冯氏怎么会看上章邯这个小人物冯毋择百思不得其解,最终通过冯劫才知道,这是宗室大臣为了保护武烈侯,把张唐拉了过去,这才有了章邯的横空出世。章邯果然不负所托,到了南阳唯武烈侯马首是瞻,给了武烈侯以最大助力。
宗室的力量随着武烈侯的出现而逐渐加强。张唐毕竟还是本土老秦人,在咸阳政局扑朔迷离的时侯倒向宗室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武烈侯的实力越来越强,宗室的力量就越来越大,冯劫拉近与武烈侯的关系,显然也在为冯氏暗中铺设一条退路。
冯毋择蓦然惊醒。在白氏和司马氏解禁,老秦人全面复出掌控军队之后,在武烈侯立足中原之后,咸阳再想拿下武烈侯其实已经很难了,即便楚系外戚和关东系联手出击,也很难重演长安君成蛟叛乱一幕了,因为武烈侯手上有军队,有中原这块地盘。
秦王和中枢把武烈侯赶出咸阳,还给武烈侯套上护军中尉这个枷锁,有明显的置武烈侯于死地的意图,可惜武烈侯太厉害了,秦王和中枢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跳进自己挖的陷阱里,现在进退两难了。
秦王和中枢是不是打算再搏一次是不是打算以大梁为陷阱,试图逆转局势
冯毋择觉得自己的推测有几分道理,秦王和蒙氏、冯氏或许正在谋划击杀武烈侯之策。
蒙武不再谈论这个话题,转而说到了南郡郡守魏起。此仗功劳最大的还是章邯和魏起。章邯已经是破格提拔,不会再升官加爵了,但魏起不一样,魏起已经被蓄意压制了一段时间,此次再不提拔他就说不过去了,尤其现在楚系外戚在咸阳连遭打击,老太后急切需要恢复楚系在咸阳的实力,那么魏起上调咸阳就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