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抵达大梁的时侯,楚国特使项燕也到了。李园担心秦军主力南下导致合纵军错过攻击机会,于是叫项燕亲自跑一趟大梁。他是救人的,结果还要迁就被救的人,想想就让人恼火。
项燕给魏国下了最后通牒,如果魏国继续拖延出兵时间,寿春在策略上肯定要出现变化,楚国可能退出合纵,谋求与秦国连横。这就是赤o裸的威胁了,你不和我一起打秦国,那我就和秦国一起打你们,好歹我能抢地盘。
魏国还能坚持,毕竟秦军还没有杀进魏国,但韩国无法坚持。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消息证实,咸阳很可能已经决定攻略中原,太原的秦军主力很快就要南下了。韩王安没办法,死马当活马医,断然决定以城池换取援军。韩国割五座城给魏国,割九座城池给楚国,只求两国尽快出兵救援。
这十四座城池就是韩国刚刚被迫割让给秦国的城池。韩王安知道不下血本不行了,反正这十四座城池已经落入秦国手中,如其白白便宜了秦人,倒不如送给魏楚两国,好歹援军可以帮助韩国守住都城,国祚还能继续得以延续,否则再过一段时间韩国就没了,自己也要做阶下囚了。
十四座城池,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魏楚两国一旦拿到这十四座城池,就等于要帮助韩国戍守其西北边境。韩国的如意算盘固然打得精妙,魏楚两国也不是傻子,当然留了后手。此仗过后,韩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既然没有作用了,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魏楚两国心照不宣,彼此都想在中原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吞下这块肥肉。既然有了想法,而且是不谋而合的想法,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好办了。
魏王增与太子假、庞宠经过协商,断然决定即刻出兵。
李牧、项燕、太子假三人随即商议攻击之策。
楚国令尹李园是合纵长。
魏国太子假领三万军队火速赶赴韩魏边境林中,然后会合一万韩国军队,直奔颍阳,隔颍水河与秦军对峙,从正面吸引秦军。
楚国项燕领十万楚军急速赶赴汾陉塞,从侧翼攻击秦军。李园率后续大军屯驻于许,以为策应。
赵军一部兵进朝歌,魏军一部渡河赶赴汲城,两军会合后向山阳一线做出攻击态势,以牵制河内秦军,缓解魏国长城一线的重压。
魏国再出一军,火速赶赴韩国的华阳,与新郑的韩军遥相呼应,阻击从汜水一线杀来的秦人。
另外,李牧的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拖住太原方向的秦军主力。李牧满口答应,心里却是暗笑。中原战局一旦激烈,楚魏联军一旦击败秦军,太原方向的秦军主力肯定要南下,如此一来他就可以调集主力北上入代,把匈奴人赶出长城。
至于秦军主力南下之后,中原局势向哪个方向发展,目前他也没有确定的预测,不过秦军从三年前发动对赵攻击以来,三年打三战,就算秦国国力再强也要歇一歇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秦军在中原战场上还是以防御为主,确保守住目前的边界。
唯一担心的就是齐国,一旦它与秦国保持连横,在合纵军的背后捅刀子,那中原局势将对赵魏韩十分不利。不过没办法,这种事谁也控制不了,只能靠合纵军在中原战场上打上几场胜仗,这可以有效遏制齐国的不轨之心。
=
李牧和项燕离开了大梁,一南一北,疾驰而出。
同日,太子假率军离开大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林中。
韩相张平回到新郑,亲自率一万大军与其会合,然后急速赶赴颍阴。
颍阴距离颍阳不过五十里,而颍阳就在颍水东岸。秦军斥候遍布颍水两岸,韩魏联军出现的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回秦军大营。秦军大营就在汝水北岸的襄城,距离颍阳不足五十里,现在秦军和韩魏联军隔百里而对峙。
消息传回大营的时侯,武烈侯公子宝鼎正在大帐宴请中原战场秦军统率、内史、少上造公子腾和蓝田大营统率、少上造桓齮。
公子腾接到秦王命令后,火速赶赴蓝田大营,与桓齮一起带着两万大军日夜兼程赶到南阳。蓝田大营的副统率司马锌则奉命集结关中将士,只待八万人马集结完毕后便率军跟进。
昨天公子腾和桓齮率军抵达叶城。两万大军就地屯驻,两位统率则飞马赶到前线。
宝鼎把两位统率引进大营,设宴接风。公子腾和桓齮急于了解前线军情,寒暄几句后便直接进入正题。曝布详细解说了当前中原战局。
此刻颍川前线的秦军有护军府一万骑,一万南阳地方军,两万南郡地方军,再加上飞速赶来的两万蓝田主力,兵力达到了六万。洛阳前线有蒙武的三万河西军,荥阳前线有王贲的三万南部军。
杨端和率南部军五万主力屯驻于野王、山阳一线,对赵魏两国形成威胁,但这支军队不属于中原战场,它隶属于北方战场,考虑到它与中原战场只有一河之隔,必要的时侯可以奏请咸阳,将其投到中原战场作战。
目前中原战场上可以调用的兵力只有十二万,后期司马锌率蓝田主力赶到,总兵力可以达到二十万,其中十四万兵力全部集中于南阳、颍川一线。
宝鼎一边听着曝布的解说,一边想着心事。本来他以为合纵军会飞速杀到,凭借骑军的优势和寿春方面的秘密配合,他能独自击败楚军,但等到寿春的消息送到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想战绩想疯了。
历史在自己的推动下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超出了自己的预计,未来充满了风险。
“我们通过黑冰在寿春获悉了不少机密。”曝布的脸色变得凝重,“李园因为得到楚王和太后的支持,又得到上柱国临武君景缨和柱国项君项燕的全力相助,他最后竟然得到了二十万大军。”
公子腾神色微变,而桓齮则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