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4(2 / 2)

魏起兴致更高,当先举步,“走,去看看。”

“太守,洗洗脚,把皮屦穿上。”宝鼎笑道,“水排的制造才刚刚开始,距离完成之期尚早。等到蓼园把这座冶铁大作坊完工了,我再请太守过来看看,如何”

“好,好。”魏起连声答应,“我听说武烈侯曾有预言,说我大秦十二年内可吞并六国,一统中土,说实话,我根本不相信,不过现在嘛”魏起再次指向远处的大水轮,“我开始相信了。武烈侯不仅是个传奇,更是个创造奇迹的天之骄子啊。”

宝鼎的神情略显尴尬,觉得魏起这话听起来十分不舒服。

冶铁大作坊正在建设,在参观的过程中,魏起对工匠们使用的一些滑轮等小机械也非常感兴趣,频频询问。宝鼎在详细解释的时侯,对魏起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眼前这位太守显然不是天天坐在郡府里发号施令,而是常常下到田间村头了解民情,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回城的路上,看到农夫们在田地里忙碌,魏起又来了兴趣,竟然下车直接跑到了田地里,与农夫们亲切攀谈,询问一些具体的耕种事宜。

宝鼎、甘罗和章邯陪在左右,听到魏起与农夫们谈到了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情况,还交流了一些耕作技巧,另外诸如灌溉方式,肥料种类,轮流休耕,一年两熟等等农事,魏起也是顺手拈来,可见对农事非常熟悉。

魏起在田间地头与农夫们交谈良久,然后又带着宝鼎等人沿着一条沟渠缓缓而行,途中看到两牛牵引一犁正在耕地。魏起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而宝鼎则望着被犁开的田地,若有所思。

前世他在农村长大,对犁田当然熟悉,不过前世犁田只用一头牛,而犁开的田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翻土起垄,但现在他看到犁开的田地只是破土划沟,田里的土并没有翻转过来,可见这犁的构造有问题。

“武烈侯,你看到什么问题没有”魏起发现宝鼎盯着田地沉思不语,于是随口问了一句。

“这土应该翻过来。”宝鼎说道,“这样犁田才有效果。”

魏起微笑点头,“我也想把土翻过来,但苦思无策啊。不过牛耕相比人力耕田,已经进步很大了,可惜耕牛太过珍贵,至今很多偏僻地方因为太穷,买不起耕牛,只好用人力耕田,亩产很低啊。”

“两头耕牛拉一犁,太浪费了。”宝鼎说道。

“那是因为犁头不够锋利,一头牛拉不动。”魏起叹道,“所以我对你的冶铁作坊期待很高。如果冶铁的温度上去了,铁的质量提高了,可以打造出锋利的犁头,那么一头牛就能拉动一台犁,这必将大大促进耕种。”

宝鼎记下来,这件事目前解决不了,只能等待冶铁技艺的提高了。

当两牛一犁走到众人面前时,魏起忽然喝叫农夫停了下来,然后他拉着宝鼎走到犁前,把犁从土中拽出。这个犁头就像箭矢一般,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入泥土中的力量。宝鼎把它和前世记忆中的犁比较了一下,马上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一是犁铧比较窄小,二是没有翻转土块的犁壁。

“武烈侯,你看看这犁。”魏起俯身指着犁头说道,“你看看可有什么改进的办法,让泥土翻转过来”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已经有办法了,回去我画个草图,然后叫铁匠打出来,试试效果如何。”

魏起惊讶地看着他,“真的有办法”

“当然。”宝鼎笑道,“我还能哄骗太守”

“现在就说给我听听。”魏起急不可耐地说道。

“犁田的目的是翻土碎土,但目前的犁只能破土划沟,翻土还需要人力,所以铁犁必须改造,我的建议是把犁头改为铁犁壁。”

宝鼎拔出宝剑,在泥土上画了两个铁犁壁,“这是单面的,形状就像板瓦,可以向一面翻土。这是双面的,可以同时翻土,很适合开沟起垄。”宝鼎接着又画了一个完整的直辕犁,“这是犁辕、犁箭、犁床、犁梢和犁铧。”宝鼎一一指出铁犁部件,然后笑着对魏起说道,“我给它起个名,就叫直辕犁吧。大块田地可以用长直辕犁,两牛牵引即可。短直辕犁因为转动灵活,适合小块田地,用一头牛牵引就绰绰有余了。”

魏起不知道这种铁犁壁是否能够起到翻土碎土的作用,但武烈侯既然这么有信心,或许就有绝对把握。他当即冲着琴唐和马骕叫道,“快,按按照武烈侯所绘,马上打造。我要知道这种直辕犁是否有效。”

其实不待魏起吩咐,琴唐和马骕已经叫人描绘了。不过这是农具,赚不到钱,琴唐不以为然,而墨者马骕却如获至宝,激动不已。

“我保证有效。”宝鼎一边拉着魏起走上田埂,一边笑道,“今天跟着太守亲自到田垄转一转,果然有收获啊。”

“何止有收获。”魏起感叹道,“如果直辕犁有效,大秦收获的可是粮食和人力。”

第一卷崛起第218章两手空空

第218章两手空空

宝鼎的才智让魏起惊叹。而魏起踏实的作风也让宝鼎另眼相看,双方彼此看重,合作就有了基础。

晚宴过后,魏起与宝鼎、甘罗、章邯等人高谈阔论,从农商到国策,从中原形势到统一大业,双方各抒己见。魏起有意全面了解宝鼎和蓼园一系,而宝鼎则有心摸摸这位长期外放的楚系重臣的老底,所以双方虽然保持戒备,但在交谈过程中常常就一些重要问题深入探讨,清晰地向对方传递自己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宝鼎很快发现,魏起在国策上非常务实,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倾向于儒家的“仁政”和“王道”,同时还兼采墨家的“兼爱”,这与其“以民为本”的理念有直接关系。魏起在南郡实施了很多“为民”之策,这些举措一度遭到了咸阳的批评,但他依旧坚持,这也是他无法进入咸阳中枢的原因之一。

魏起的治国理念与宝鼎的强国之策大同小异,很多地方观点一致,而宝鼎因为有前世丰富的历史经验。对治国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尤其当宝鼎提出“外儒内法”这个概念的时侯,更是让魏起肃然起敬,再也不敢把宝鼎当作一个夸夸其谈的年轻公子来看了。

在统一后的治国策略上,两人的分歧很大。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