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7(2 / 2)

“胡闹。”秦王政责斥道,“你是小孩还是大人你以为你死了,寡人随便找个理由宣告一下死讯,然后就万事大吉了你这是在威胁寡人,你知道吗”

宝鼎笑而不语,但眼神很坚决,显然没有放弃的意思。

“你一定要威胁寡人”秦王政不高兴了,“寡人的对手不仅仅是楚国,还有齐国。寡人最担心的就是齐楚燕联手,那我大军在南北两线作战,中原之战势必持久。”

“所以李园必须死,尽快死,这样我们才能加快统一的步伐。”

“当务之急是灭了赵国。”

“灭赵的前提是彻底摧毁关东诸国的合纵。”宝鼎说道,“在没有摧毁关东诸国的合纵之前,我们不可能吞并赵国。齐国在东方蛰伏近四十年了,原因就是因为有赵国这道屏障。一旦这道屏障岌岌可危了,大王认为齐国还会继续坐视不理”

秦王政想了片刻,问道,“你的意思是把主力集结到中原一线”

“形势摆在这里,未来两三年,大王应该把主力集结在中原一线,先把韩魏两国拿下,以重兵威胁齐楚两国,如此则必能以南北夹击之策灭亡赵国。”

“统一没有那么快。”秦王政说道,“以你的预测,大秦十年后就能一统天下,但你自己看看天下大势,十年内我们吞并六国,一统四海,可能吗”

“当然可能。”宝鼎毫不犹豫地说道,“如果大王授予我在中原便宜行事的大权,那么两年内,我必将改变中原局势,拿下韩魏两国,重创齐楚两国,三年内,灭亡赵国。”

要权,这才是宝鼎私下会晤秦王政的重要目的,但秦王政明明要压制他,怎么可能给他权力

秦王政望着宝鼎,心里疑窦丛生。宝鼎不是痴儿,不会做出这种自取灭亡的举动,那么他到底什么意思三年内灭赵。这个疑惑对秦王政来说太大了。秦军在河北两战皆败,损失惨重,而关东诸国在赵军两战两捷之后,士气大振,合纵之势已成,未来中原局势非常严峻,这时候宝鼎竟然匪夷所思地说他能在三年内灭赵,这怎么可能

不过,宝鼎假若失败,他的前途理所当然完蛋,反之,宝鼎假若成功了,拿到了灭赵的大功,对秦王政来说可是惊天之喜,虽然如此一来咸阳的政局更加复杂了,但相比统一大业,这点麻烦不值一哂。

这是一个陷阱,这个陷阱从南阳扩大到了中原,但这是一个光明正大的陷阱,能否死里求生,靠得是真本事,靠得是三年内取得骄人战绩。

“武烈侯,你要知道,这话一旦说出来了,你就要承担责任,即便你我是兄弟,寡人也无法徇私。”秦王政郑重说道,“一旦你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那么你将一无所有,甚至要被流配北疆再做刑徒。”

宝鼎微笑点头。

假若没有老太后的承诺,没有楚国公主的帮助,宝鼎的确不敢说大话,他现在一无所有,拿什么去打韩魏两国又拿什么去重创齐楚两国这不是痴人说梦嘛,但正因为是痴人说梦,才更有把握骗过秦王政。

宝鼎要见秦王政的初衷是想与他掏心窝子地谈谈,纠纠老秦共赴国难,自家兄弟当然要交心,要把话说清楚,不要兄弟阋墙,让仇者快亲者痛,但随着局势的变化,随着宝鼎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兄弟阋墙已经成了一种必然,一种历史前进的必然,他没有选择,所以也就放弃了与秦王政兄弟交心的念头。但是,就在他准备离开咸阳的时侯,局势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隗清又偏偏把他带到了秦王政的面前,于是,他断然决定,欺骗秦王政,诱惑秦王政,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来换取有限的权力。

秦王政沉思良久,再次问道:“你真的决定这么做”

宝鼎失败于南阳,最多不过夺爵,失去权势,但还可以做个有钱的宗室公子,但他如果失败于中原,他所承诺的事没有兑现,那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假如中原局势变得更加糟糕,他的罪责就更大,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被打回原形重新做个刑徒,或者直接被砍下脑袋。宝鼎咎由自取,成了刑徒或者死了,对秦王政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诱惑,绝对的诱惑,宝鼎成功了或者失败了,受益最大的都是秦王政,所以秦王政根本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决定了。”宝鼎毫不犹豫地说道。

“授你镇秦王剑,允许你便宜行事。”秦王政也不再犹豫,断然说道,“三年内,如果你果真拿下邯郸,邯郸就是你的封邑。”

第一卷崛起第203章兄弟反目

第203章兄弟反目

宝鼎没想到秦王政这么痛快地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大为高兴。按照他的想法,在中原摧毁关东诸国的合纵后,他的实力将进一步增长,而天下大势将向有利于秦国的方向发展,秦王政就此坠入陷阱,不得不把他放到河北战场,如此他的谋划就成功了。

两人随即谈到南阳局势,关东局势,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统一大业上。

宝鼎老调重弹,再次阐述一年前他在骊山行宫所表述的大一统观点,并再次把当初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拿了出来。当初他提了很多建议,但一年来,咸阳就做成了一件事,修改学室制度,扩大招募学士的范围,给统一后的帝国储备官员,其它建议无一实施。

国策的变革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时机,宝鼎重提旧事,目的不是劝谏秦王政必须采纳和实施他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契机。把自己对未来咸阳政局的担心非常隐晦地表述了出来。

当中土统一后,大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稳定关东六国的国民,是赢得关东六国国民的人心。关东六国的现行制度和大秦不一样,统一后秦制要普及中土,但任何一种制度的推行都要循序渐进,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或许是一代人,也或许是两到三代人。

以大秦为例,大秦从孝公变法开始,改世卿世禄制为军功爵禄制,以严刑峻法治国。最初大秦人不能接受,矛盾激烈,商鞅甚至因此而死,但因为大秦历代君王坚持法治,几十年之后,到了昭襄王时期,军功贵族和寒门士卿大量崛起,大秦人才算勉强接受,但矛盾还是非常激烈,直到如今朝堂上还是纷争不断。再看关东六国,先后变法强国,除了赵国略有成就外,其它诸国都失败了,楚国甚至是彻底失败。由此可见,一个全新制度的推行对王国而言直接决定了兴衰存亡,所以不仅仅要小心谨慎,还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那对王国肯定是一场灾难。

中央集权制度是法家治国之术的最终理想,但目前中土王国包括秦国都没有实施这个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民”的利益,所以它无法赢得天下人的人心,尤其无法赢得被征服关东六国的“民”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宝鼎反复强调“民心”对未来帝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其实宝鼎这个观点早在一年前就对秦王政说过,当时宝鼎提出以黄老学术为的“无为”而治来做为帝国初期“与民休养”的主要国策。

一年前秦王政并没有反驳宝鼎,毕竟宝鼎刚刚回到咸阳,年纪小,权势也非常有限,对秦王政没有什么威胁,所以秦王政一笑置之,就当是一个急于表现自己的天才少年的夸夸其谈。

这次秦王政忍不住了,当即反驳。

统一之前。有艰苦的统一大战,打仗需要钱粮,钱粮从何而来当然要以强硬的中央权力来巩固对地方郡县行政和财政的控制,包括对新占领土的行政和财政的绝对控制。

打仗需要军队绝对遵从中央的命令,但随着大秦疆域的不断拓展,军队越来越多,距离中央越来越远,将军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如何确保中央牢牢控制军队当然要集中军权于中央。

军政财三大权利都要集中于中央,才能确保大秦在统一前和统一后,中央始终牢牢控制军队、地方郡县和全国的赋税,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大秦军队吞并六国并迅速稳定六国疆土,确保大秦在统一后能够集中中土的全部力量在六国的废墟上进行恢复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土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以此来抗衡和打击北虏,并进一步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展帝国的疆域。

“你这叫竭泽而渔。”宝鼎毫不客气,当即驳斥秦王政,“军政财三大权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