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2 / 2)

隗藏、琴珪兄妹和唐老爹听完宝鼎的话,心里蓦然一窒,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人,吕不韦,还有他主持编篡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做了大秦相国之后,马上着手编篡吕氏春秋这部巨著。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书成。这部书博采众家之长,综合各家学说之精髓,兼收并蓄,其中心思想就是来自黄老之学,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吕氏春秋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其实就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他试图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缓和社会矛盾,与民休养生息,增加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王朝,实现长治久安。

吕氏春秋问世两年后,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被罢相,被逐至洛阳,次年即死。吕不韦成了历史,吕氏春秋随之也被束之高阁,吕不韦的治国理念也随之被咸阳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重新拿起了商君书,坚定不移地走“以法治国”的道路。

宝鼎所说的无为而治,正是吕氏春秋的核心理念,也是被以巴蜀琴氏这样的巨商富贾所推崇的一种治国理念。

隗藏和唐老爹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两人不约而同地微微颔首,心中蓦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位公子以弱冠之龄就有此等学识,其背后又有宗室和老秦人双重背景,假以时日,他若崛起于咸阳,入主中枢,把持朝政,那么大秦的国策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再大胆设想一下,假若巴蜀人和老秦人联手,以公子宝鼎为前驱,那么只要得到大王的鼎力支持,就有十分的把握击败楚系外戚,如此一来,公子宝鼎可进入中枢,以其和其背后的力量为主导,逐步改变大秦的国策,最终把大秦引上“无为而治”的道路。

这是一个诱人的主意,这个主意也有一个诱人的前景,这种美好的前景忽然间就钻入了隗藏和唐老爹的心里,并牢牢占据了一块地方,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冲动。

“公子常读吕氏春秋”隗藏问道。

宝鼎没有读过吕氏春秋,但他也不敢摇头,那未免太丢人了,于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公子也推崇文信侯的治国之策”

宝鼎不知道吕不韦有什么治国之策,所以还是没有回答,努力保持笑容。

“公子认为无为而治一定可成”隗藏追问道。

这个答案宝鼎知道,刘邦立国之初即以黄老之学为基础大力推行无为而治,结果有了“文景之治”,其后才有了汉武帝震撼千古的文治武功。

“大秦若以此策治国,必可长治久安。”宝鼎信誓旦旦地说道。

第一卷崛起第六十九章嚣张就要挨打

第六十九章嚣张就要挨打

东篱社寓位于晋水之滨。悬瓮山下,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大庄园。

庄园沐浴在美丽的夕阳下,晋水映射着红彤彤的晚霞,波光粼粼中,庄园与山水浑若天成,美不胜收。众人驻足车马场,远眺美景,赞叹不已。

王离介绍说,这里本是赵国一位宗室君侯的私人园邸,上将军蒙骜拿下太原后,这座园邸就赏给了蒙氏。蒙骜转手就把它卖了,所得钱财全部赏赐给了自己的部下。

众人又是感叹一番,这才相携而下,过庄门,沿着碎石小径穿过一片树林,然后顺着河堤曲折而行到了一座优雅的庭院之中。

早就候在这里的几名卫士匆忙上前向王离低声禀报了几句。王离频频点头,伸手相请。宝鼎和隗藏等人互相谦让一番,这次进入正堂,分宾主坐下。

隗藏和琴氏兄妹坐了主宾席,唐老爹坐了副宾席,宝鼎和赵仪于东席以主人身份就坐陪请。王离则独坐于陪客一席。这场接风宴本该由他出钱请客的,结果转了一圈,变成宝鼎做东了。

玩了一天,众人虽然尽兴,但肚子却是饿得慌,宝鼎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这个年代一天两餐,也有权贵士卿巨商富贾一天吃三餐,但那毕竟太奢侈,在这个大争之世,战争不断,灾患不断,饥寒交迫者众,这种奢侈行为容易招致非议徒惹麻烦。

饭菜没上来,乐舞上来了。隗藏和琴氏兄妹对这种北方乐舞倒是颇有兴趣,看得有滋有味。宝鼎没兴趣,这种乐舞美则美矣,但他听不懂看不明白,一窍不通。前世他就是个乐盲舞盲,到这一世他更加敬而远之了。不过从这个架势看得出来,这顿饭估计价格不菲。

宝鼎转头望向王离,他倒不是怕钱不够,苍头临走前给得够多了,还叫他敞开来花,钱不成问题,他主要是饿得慌,急着想上菜。古代吃饭的礼节尤其是宴请贵客的时候,名堂也是非常多。一餐饭前前后后搞得不好要吃大半天。

王离有些心神不宁,低着脑袋也不知想些什么,半天都没有察觉到宝鼎的两只眼睛正瞪着他。偶一抬头,看到宝鼎似乎有事找他,急忙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