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燕国,自赵国在长平大败,元气大伤后,就对河北之地垂涎三尺,三番两次南下攻击。同样的,李牧和代北军一旦南下,首先代北诸郡就很危险,其次秦燕两国向来交好,燕国看到秦赵两军在河北决战,势必要南下趁火打劫。如果赵国陷入秦燕两国的前后夹击之中,国祚必亡。
另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情况。这些年,秦军先后攻占了太原和上党,赵国在太行山以西的国土全部丢失,秦军兵锋因此直指代北,晋阳大营的常驻人马就在五万以上,而统兵主帅就是王翦。有这样一只杀气腾腾的老虎盯着代北,李牧和他的代北军连睡觉都睁着眼睛,更不要说离开代北南下作战了。
桓齮为什么敢率军杀进赵国后方他难道不怕赵军的围杀原因就在于此。有王翦和晋阳的五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代北,李牧和他的代北军根本不敢南下。
但是,历史上,李牧率军南下了,而且在宜安重创秦军,就此把一代名将桓齮彻底埋葬。
=
黑衣表情的变化转瞬即逝,眨眼间他又恢复了那副吃人的嘴脸,“这个消息从何而来谁告诉你的”
宝鼎正在沉思当中,没有继续回答。其实他也回答不了,这副躯体的前主人在代北都干了什么他一无所知。再说就算他知道他也不会说,因为他就要靠这个保命了。依照前世搞销售的经验,这就是他的底牌了,交出这张底牌他就死定了。目前他必须死死抓住这张底牌,只要底牌在手,主动权就掌握了,活命的机会也就大了。
宝鼎闭紧了嘴巴,装出一副犹豫不决,天人交战的样子。
“你有什么条件,说出来。”黑衣眼看到了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抛出了诱饵,“权势、金钱、女人,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决不食言。”
宝鼎欲言又止,接着闭上了眼睛,似乎难以决断。
“我黑衣是什么人你何时听说过我黑衣做过背信弃义之事”黑衣直起身,用力拍打着胸膛,一脸的慷慨激昂。
黑衣好象在江湖上很有名,可惜宝鼎没有听说过,在史书上也没有看到过,他也不予理睬,只是全神思考活命之策。
凭借着前世的历史知识,宝鼎约莫可以估计到李牧现在需要什么。李牧急切需要一个合适的南下作战时机,但秦军距离邯郸的脚步越来越近,留给李牧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
如果我帮李牧一把
这个小小的念头一经产生就在宝鼎的心里骤然疯长,以致于宝鼎心神震荡,连刺骨的痛疼都在这一刻忘却了。
李牧,那可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故事为后世所传唱,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前世自己曾无数次幻想,如果当年赵王没有中计诛杀李牧,那么秦统一的步伐是否会放慢如果秦统一的步伐放慢了,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被吞并的王国,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被连绵的战争所耗尽的国力,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国策,那么统一后的秦国是否还会只有十五年的短暂国运
如果大秦帝国能够传承数代,国祚可以延续百年,那么饱受数百年战火荼毒的百姓就能得到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没有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没有了五年的楚汉相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将得以存活,华夏历史或许就此改写。
我是一只蝴蝶,就让我扇动自己的翅膀,了却前世那绵延千百年的遗憾。
宝鼎做出了决断,他睁开眼睛,对黑衣说道:“我要见大将军。”
=
第一卷崛起第三章自作聪明
帅帐内灯火通明。
李牧一袭布衣,背负双手,在帐内缓缓踱步。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军身材高大健硕,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如老鹰般锐利,灰白的发须,一张沧桑而威严的脸庞,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让人心悸的杀气。
帐内忽然传来一声啜泣。
李牧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帐左,目光中透出一丝苦涩。
帐左铜灯下,坐着一位天香国色的佳人。一袭华丽的红色锦服,把一张玉脸映衬得格外娇艳。二八年华,正是灿烂花季,但此刻却是愁云惨淡,两行清泪无声流淌。
李牧嘴唇轻抖,欲言又止,接着摇摇头,仰天长叹,一股愤懑怨气从心底直冲而起。
今日的邯郸已经日薄西山,看不到什么希望了,原因无他,大王一个不如一个,而朝政却被权臣郭开所把持,暗无天日。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削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勉强尚能维持。孝成王也是痛定思痛,非常信任廉颇,委以相国重任,君臣齐心协力,重振旗鼓。孝成王驾崩,太子在秦国为质,郭开乘着廉颇在外作战之际,帮助公子偃继位,就是悼襄王。悼襄王做了大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逼走了廉颇。他不把廉颇逼走,他的王位未必保得住。
本来赵国大后方有李牧镇戍,固若磐石,邯郸有廉颇主政,励精图治,假以时日,赵国不难重振雄风。结果廉颇一走,大好形势瞬间崩溃,短短数年,赵国就被秦军打得满地找牙,危如累卵。
接着悼襄王又做了一件让朝臣们大失所望的事,那就是废太子。太子赵嘉德才兼备,但悼襄王因为宠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