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 / 2)

“亩产百斛”是东汉氾胜之书中所记载的区田法的产量。区田法是一种精耕细作、抗旱高产的耕作栽培法,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所宣传的产量,实有夸大之嫌。氾胜之书说:“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这一诱人的产量,几千年来吸引着不少人进行区田法的试验,现代学者也曾为此争论,有人称之为“亩产百斛之谜”。陈举他们班上也试验过,虽然可以取得小面积丰产的效果,但都没有能够达到“亩产百石”的指标。“亩产百斛”换算成今日的市制,合每市亩38004080斤。这种恐怖的产量,不要说在汉代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达到,就算20世纪的袁隆平大大搞的“杂交水稻”也达不到啊。其实,从陈举知道的资料看,氾胜之本人也没有实现过这样高的产量。氾胜之说:“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又说:“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十一石。”前者是一般农作法所能达到的高产指标,后者则可能是氾胜之试行区田法实际达到的产量。

氾胜之推广区田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找一条出路,使他们能够活下去,以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他所设计的区田法,强调不要求成片耕地,可以利用边角荒地,不要求铁犁牛耕,可以利用人力作区,用意正在于此。为了增强对贫苦农民的吸引力,着意渲染其高产的效果,以至于把理想化的、自己也没有达到的高产指标写到书中。这种做法,是有悖于他作为一个农学家所奉行的求实精神的。“亩产百斛”这个产量其实是不可信的,陈举因此把氾胜之封为“中国放卫星第一人”,虽然没有文革时亩产几十万斤那么变态,但在东汉也是极为yy的了。听完陈举的研究结论后,吴辽顿时像霜打的茄子,一脸的梦想破灭的凄凉表情。陈举看到吴辽一副如丧考妣的样子,心里也有些同情,看来这个吴辽是个纯粹的学者啊,放着好好的官职不干,却跑来像个农民一样种田,想起自己那个时代,吴辽这样纯粹的学者简直就是熊猫一样少见,至少自己就做不到。

当下就安慰吴辽,说:“亩产百斛现在的确不可能,但是亩产三十斛倒也不难办到”哼,亩产三十斛不过11401224斤而已,不要说自己掌握的宽宽星生物技术,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也能达到。其实,以陈举现在掌握的技术,达到亩产百斛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他没真正试验过,怕万一达不到,砸自己生物学天才的招牌,所以说得很保守。

虽然在陈举看来亩产四十斛的说法很保守,可听在吴辽耳里,却不谛是晴天霹雳。自己用尽了所有手段,连睡觉都是守在田边,可是照现在看来,估计最多也不过亩产十二三石而已,这位陈孝廉居然说亩产三十斛不难办到。刚才几乎绝望的吴辽,现在立即像打了一剂兴奋剂一样振作起来,满脸激动的问道:“子昂此话当真”

“当然我对天发誓,只要用我培养的种子,亩产三十斛绝对不是问题”陈举一脸严肃的说。“如真能亩产三十斛,子昂可是千秋第一人辽在此代天下苍生拜谢子昂”吴辽两眼含泪,一下就跪下去了,对陈举咚咚的磕了几个响头。

吴辽这么突然的举动,倒把陈举吓了一跳,“公弨使不得我怎么比得上你啊”连忙扶起吴辽,心里不禁想,看来无论哪个时代,这些纯学者都是最好骗的,无论他们智力多高,只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突破的希望,立马就会粘上来,赶都赶不走。哎,学者之外的高智力者就没这么好骗了,这些家伙个个都比猴还精,比老娘还难伺候。

看到吴辽一副粉丝看偶像一样望着自己,陈举心里极为难得的不好意思起来,比起这个吴辽,自己的那些行为真不像个学者,不由对这位纯洁的同行佩服起来。当下,就告诉吴辽,自己立即回去准备种子,以便赶上收麦后下种。

在吴辽依依不舍的送别下,陈举和杨川回到了城里,与杨川告辞后,陈举准备到家里收拾一下就回考察船去,把需要几种农作物种子、家畜什么的搞出来。

刚刚快到家门,就看到黄崇和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骑着马一路唧唧喳喳的跑过来。黄崇远远的看到陈举,立刻大喊着:“子昂叔叔,子昂叔叔”策马跑过来。黄崇对陈举可是佩服得不得了,在黄崇看来,这位子昂叔叔实在太了不起了,不但可以收服那些妖怪,还有把厉害得不得了的宝刀,更重要的是,有无数自己根本想都想不到的好吃的东西_。

黄崇这次是带着自己几个兄弟跑来蹭饭的,陈举一看见他,就觉得头大,这个小家伙的好奇心实在太强了,有次因为陈举不注意,把一些yd道具放桌上没收好,被这个小家伙发现了,就指着那堆避孕套、按摩棒之类的东西问东问西,还拿着一个跳蛋不肯放手,搞得自己很是头大,最后陈举只好给他乱解释一通。说避孕套是气球,跳蛋是项链,按摩棒是新式痒痒挠后来,这家伙居然真的拿起避孕套当气球吹,把跳蛋戴在脖子上当项链

看看躲不过,心里哀叹一声,这次别再给我玩什么了,黄崇跑到陈举面前,立刻下了马,蹦蹦跳跳的跑过来,脖子上戴着的跳蛋“项链”还随着步伐一跳一跳的陈举被缠得没法,只能送他_,看得陈举哭笑不得。

“子昂叔叔,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个是我新认识的好兄弟。”黄崇拉着一个很腼腆的小孩子走上来,“子昂叔叔,他叫太史慈。小慈,这就是那个了不起的子昂叔叔”

“什么你叫太史慈”陈举差点掉下马来。

第14节陈猪脚的本体技能大爆发

花絮:我当时查资料时,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东汉一斛究竟有多重,众说不一,从12公斤到30公斤都有,有本yy书上甚至说东汉一斛有45公斤左右,作者大大还进行过一番的详细论证,但是按照当时的记载一个成年男人口粮是每月一石八斗米,就是81公斤。平均一天吃27公斤米,天啊-_-b。我就亲自测量试验,反正东汉一斛=20000毫升这点是没有争议的,我就用找了个1500毫升的可乐瓶超市就有,4个大洋一瓶,分别装满了市场上出售的几种大米称量过,测算的结果是一斛大米1719公斤东北大米香米普通大米,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品种的不同当然有波动,但不会太大,如果不是碎米碎米之间的间隙小,比同容积的完整米重,不大可能超过25公斤的。小麦、稻谷、粟谷这些东西,我在市面没看到,如果有能找到这些东东的哥们,可以自己量来称一下。我只能按出米率推算稻谷重量,分别问了几个卖米的,出米率是7080左右现在的出米率比以前高,19世纪以前是60,按75计算,可以推算一斛稻谷12751425公斤。据卖米的老板说小麦要比稻谷轻些,粟谷更轻,我估计一斛小麦12公斤,一斛粟谷115公斤。希望有条件的朋友,测量证实一下。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六月二十五,崂山一个山谷,帕拉德克斯5号科学考察船。

陈举从不其回到考察船上,着手培养各种农作物种子和家畜、家禽胚胎,对机器人安排完工作之后,泡了杯铁观音,坐在逍遥椅上闭目养神。陈举休息了一会,就开始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发展进行整理、总结。他是一向信奉“严谨的计划才能取得成果”这句科学家的座右铭,自己“八弘一宇,天下布种”的“天道乐土”计划可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计划啊,想“拯救”全世界的极品美女,没有严密的计划肯定是不行滴。

喵的,真没想到,太史慈居然搬到不其来了,还成了黄崇那个小屁孩的小弟,看来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啊。大耳贼已经成了标本,看来蜀汉已经没有了,不过这也许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