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9(2 / 2)

李虎说道,“党锢的对象不是学派,而是朝堂上的政敌和他们的门生弟子,各学派的其它弟子不过是受到牵连而已。”

“那么,是党锢对象的门生弟子多,还是各学派的门生弟子多。”

李虎听明白了。在大宋,绝大多数的文士终其一生都在读书,参加科举,以便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士人把毕生精力用在研究学问和教授学生上。比如关学第二代大儒李复,同样热衷于仕途。像李复这样的大儒其实和普通士人没什么两样,不过热衷仕途到了他们这一级的大儒嘴里,就是学以致用、报效国家了,不再是那种贪图功名利禄的庸俗嘴脸。

范直昌的意思是,李虎把事情想错了,就目前新朝廷的取士对象来说,李虎的党锢政策虽然遭到了一部分士人的仇恨,但满足了大部分士人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和公正。

过去,朝廷取士,被既得利益团体的官僚阶层霸占,普通士人若想走上仕途,只有走科举这条路,但即使你中举了,同样要走上层路线,否则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比如宗泽,一辈子做小官,到老了,换了皇帝了,才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宗泽其实也算幸运的,好歹做个小官,大宋历朝都有相当一部分举人一辈子都没有获得实职的机会,空有一身学问,却郁郁不得志,潦倒一生,原因就是没有门路,没有靠山。

现在是乱世,天下又三分,新兴霸主改朝换代,旧的官僚阶层和依附于他们的门生弟子都被扫地出门,新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旧日那些没有出头之日的士人大显身手的机会,所以不论是长安,还是各地路府,士人即使没有认同李虎和来自北方的汉人,但同样也不至于背叛,背叛的代价太大,这些人承受不起。

“你看看幽燕、河北和山东那些被女真人占领的地区,有没有士人造反钱定功、刘豫这些大宋臣子甚至认贼作父,帮女真人攻打汴京,屠杀同胞,为什么“范直昌嘲讽道,“大宋的官学教育从立国开始就出了问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宋士人早把儒学的忠孝仁义礼丢到了脑后,他们心里只有利益,眼里只有钱财,为了利益,为了钱财,他们可以背叛自己的国家,背叛自己的君主,背叛自己的亲人,背叛自己的良心,甚至心甘情愿做蕃虏的狗。”

“你看看,在幽燕、河北和山东抗金的都是哪些人百姓,普普通通的百姓,大字不识的百姓,饱受大宋官僚欺压的百姓,他们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刻,赤手空拳,保护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君主,保护自己的亲人,他们才是大宋真正的脊梁。”

李虎至此总算听懂了,大宋士人根本不足为虑,真正威胁到李虎和虎烈军的不是这些大宋士人,而是大宋的百姓,只要让大宋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满足大宋百姓的需求,就没有叛乱,更没有人造反。

李虎精神大振,一扫先前的颓废,大手猛拍范直昌的后背,“兄弟,说得好,说得好,听君一席话,甚读十年书啊。”

“坚持变革,坚持按照我们的思路变革,坚持国强民富的变革策略,利用天下大变一切百废待兴的大好机会,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实施变革,我们一定能统一天下,一定能给中土带来和平和稳定。”

范直昌挥舞着手臂,激动地说道,“为了确保变革的成功,你一定要牢牢控制权柄,一定要做摄政王,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看到希望,才能实现王霸大业。”

李虎却没有任何激动之色,范直昌这番话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朝廷的财政危机依旧存在,财经制度变革迫在眉睫,而若想满足国库需要就要大量征缴赋税,这显然要横征暴敛,要剥削百姓,所以,叛乱的危机依旧没有解决。

=范直昌稳定了一下情绪,问道:“总帅认为,如果有叛乱,应该在哪些地方率先爆”

“我做摄政王,野心暴露,如果士人都像你说的一样,不敢公开背叛我,那么接下来,我要推行变革,要变革的对象就是财经制度。”

李虎说道,“财经制度改革牵扯面极大,直接牵扯到士、农、工、商的利益,稍有不慎,百姓就会造反。”

“西北贫瘠,中原战事不断,川蜀和荆湖是朝廷主要的财赋征缴区,如果爆叛乱,川蜀和荆湖当其冲。川蜀和荆湖一旦乱了,朝廷财政崩溃,西北军极有可能乘势而起。”

李虎眉头紧皱,忧心忡忡,“财政危机需要改革财经制度,财经制度的改革又势必危害百姓利益,而百姓一旦造反,西北军就要乘火打劫,这几件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满盘皆输。”

范直昌连连点头,“那么,总帅在财经制度变革上的原则是什么”

“当然是绝对不能损害百姓利益,农、工、商,任何一个阶层都不能损害。”

“那这样一来,财经制度的改革,包括赋税制度的改革,虽然会受到百姓的欢迎,但会导致赋税收入骤减。”

范直昌说道,“从蔡京主政以来,朝廷赋税收入不断增加,都是因为朝廷横征暴敛,以损害百姓利益为代价,如今你要反其道而行之,赋税收人必然减少。赋税收入减少,而朝廷开支却增大,虽然现今军队保持在四十万,朝廷和各级府署机构也精简合并,官员大量减裁,各种不合理的调拨费用也全部停止,但因为整体赋税的锐减,朝廷必然入不敷出,财政危机不但不会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范直昌摇头苦笑,“总帅,没有钱粮,我们拿什么打仗拿什么统一天下”

“我有个设想。”

李虎说道,“我打算把西北、川蜀和荆湖的巨商富贾请到长安来,请他们和朝廷共同商议财经变革制度。”

范直昌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李虎的用意,“总帅打算从这些巨商富贾的手里赊借钱粮”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凭借着双方的智慧,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办法。”

李虎说道。

范直昌想了一下,说道:“但是,这可能会影响到变革原则,甚至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利益。”

“只要在短期内不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那么这个制度就可以用。”

李虎说道,“等我解决了党项人,平定了东南,朝廷的赋税收入增加了,国力增强了,我就可以再次修改财经制度,前提依旧是不损害普通百姓利益。”

“国家利益不受损,普通百姓利益不受损,那谁的利益受损”

范直昌质问道。

第十九章另辟径

“随着一统大业的逐渐成功,疆土越来越大,百姓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稳定,那么整体财富就会逐渐增加,只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财富也就会不断积累增多,这积累的部分随即可以拿来填补前期的利益受损者。”

李虎解释道,“我们现在把各地的巨商富贾请到一起共商国事,其实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预期,用这个未来预期的利益来打动他们,说服他们参加到统一大业中来,将来,中土统一了,他们的利益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