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5(1 / 2)

到部分东西两府大臣的反对,争论非常激烈。反对议和的大臣认为,今日北疆形势并没有到绝望的地步,代北还有李虎,大宋还有西北军,朝廷应该把这两支军队调到河北战场,如此必能收复河北和幽燕。

自北伐开始,打一仗败一仗,不要说小皇帝没有信心,大臣们也是一样。小皇帝其实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太原的王,所以小皇帝即使丢掉了河北,也不会下旨调遣虎烈军进入河北作战。

然而,越是怕什么,越是来什么。

初九日,郑州急报,西北军东进勤王,距离汴京还有两百里。

小皇帝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西北军已经分裂了,种师道、姚古和种师中的西北军现在正在河北战场上,而折彦直、杨可世的西北军和郓王赵楷、汉王李虎是一条船上的人,这支西北军千里迢迢赶到汴京,显然不是勤王,而是要帮助郓王夺取皇统。

汴京没有下旨调遣西北军,而西北军擅自东进,这本身就是造反,所以小皇帝和中枢大臣们都知道,郓王赵来了,西北军和虎烈军也来了,他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一个让小皇帝和汴京没有任何还击之力的好机会。

汴京陷入恐惧,有人开始逃跑了。

小皇帝登基之后,大开杀戒,把老皇帝地亲信几乎杀得一干二净,没死的也被罢职驱赶,另外郓王赵楷的亲信也遭到了血洗,可以想象,赵楷回来之后,肯定要报复。赵楷的目标是皇位,他要把老皇帝请出来,要废黜小皇帝。老皇帝和王联手,小皇帝只能坐以待毙,而追随小皇帝地人必将遭到杀戮,要想活下来,只有逃跑。

初十日,汴京官员的逃亡已经形成了一股浪潮,没

以阻止。

小皇帝和中枢大员们商议了一夜,竟然没有商议出一个对策。

耿南仲极力劝说小皇帝马上逃亡东南,而徐处仁和吴敏则请小皇帝急召李纲,让李纲带着河北军戍守京畿,同时向东南、荆湖等地下旨调遣勤王大军。

上次金军入侵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只要把李纲请回来,只要各地的勤王大军到了,郓王赵楷就无法进京。汴京一旦陷入僵局,金军极有可能南下。如果王一意孤行,非要兄弟相残,最后就会陷入金军和汴京的夹击之中,腹背受敌。徐处仁和吴敏非常肯定地认为,王无奈之下,只好和李虎迎战金军。这两支军队打得头破血流,最后就是便宜了小皇帝。

这种想法听上去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根本就是胡扯淡。一帮纸上谈兵的文臣到了这个时候了,还在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然而,小皇帝竟然就相信了,采纳了徐处仁和吴敏的计策,一面下旨各地调军勤王,一边急召李纲回援京师。

十一日,西北军抵达汴京城下。

十二日,王赵楷、童贯和折彦直带着主力大军赶到汴京城外。

同日,折可求率河东四个将,虎烈第八将和梁山军、义胜军急速赶赴滑州一带,陈兵于黄河南岸渡口。

十二日夜,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打开了陈桥门,西北军杀进了汴京城。

王软禁了小皇帝,抓捕了中枢大臣,然后到龙德宫把老皇帝请了出来。

童贯在汴京大开杀戒,徐处仁、吴敏被罢职,耿南仲、唐恪等主和派大臣因为卖国被杀,张邦昌、赵野等大臣同样因为议和卖国被流放。因为割地赔款而受到牵连地大臣多达两百多人,全部被罢职驱赶。

汴京的中枢和东西两府一时间人去楼空。

童贯意犹未尽,随即又开始诛杀昔日地老对手。他首先就把高俅杀了,接着下旨,诛杀被贬在外的蔡京、蔡攸、蔡绦父子,诛杀朱及其亲信僚属。去年底,很多追随蔡京逃离京城地官员以为逃到东南就万事大吉了,谁知仅仅过了几个月,汴京局势突变,他们的死期也到了。

六月十八日,小皇帝赵恒下罪己诏,并于同日禅位于赵楷。

赵楷登基称帝。

赵楷做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皇帝请回了龙德宫,老皇帝再度被软禁。老皇帝气得破口大骂,但他除了骂人还能干什么赵楷能让他颐养天年就算很不错了。

李纲回到京城,出任宰相。宇文虚中被召回,出任副相。

童贯主掌枢密院,折彦直为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为签署枢密院事。赵良嗣得到重用,出任中书舍人。

姚古恢复原职,并授开府仪同三司,出任河北战场地统帅。

六月二十日,洛阳。

李虎接到了圣旨,皇帝授予西北大元帅府军政大权。

赵楷知道李虎要什么,在他没有巩固皇位,没有稳定汴京,没有收复河北幽燕之前,他需要李虎的武力给他以强有力的支撑。虽然授予西北大元帅府军政大权,事实上让李虎成了西北王,但这个代价必须付出,否则李虎一声令下,十几万大军杀进汴京,他就完了,大宋也完了。

前来宣旨的是礼部侍郎马扩。童贯对在北伐中做出贡献的人非常慷慨,一律予以重用。年纪轻轻的马扩连升数级,就是因为他是缔结海上盟约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