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适黎不慌不忙地道:“有张焕之在江源县,我们攻城的胜算要大不少。此人一贯自负,但他虽有才名,其实却没有什么真材实料,不过一马谡之辈而已。他此番战败,原本责任在他自己,但眼下刘旭鹏死了,而他活着,这样他就一定会把罪责都推到刘旭鹏身上他带回去的兵马最多不会超过一千,如此江源县城里头兵力不过两千,又有这么一个饭桶主将,我等正好攻之,如此良机,几乎是天之所赐,岂能浪费”
波听了这一席话,顿时大为赞同:“不错,不错,就是这样”他大笑:“那咱们等弟兄们把这里打扫一下,把那些粮秣和官军的兵器铠甲缴了过来,然后一鼓作气攻下江源”
晁适黎点点头,道:“属下去查一查截获多少物资。”波慨然应允。
兵马到齐后,刚有些首领风范的波升帐点齐众头领,宣布攻城,此时账内人头攒动,主要头领首脑都已经齐聚,晁适黎这个最后加入的头领只能派在最后面,不过他倒也乐得没人注意自己。
其实攻城战是晁适黎最不愿意打,只会令他手下白白送命,对他的报仇大业来说全无意义,但又知道自己躲不过,若是攻城顺利还好,若是不顺,自己现在麾下的三千人不知还会剩下多少。
此时城中的张焕之已经不是方才那副惊魂未定的模样,现在的他又恢复了平时潇洒的模样。当着第四卫监令冷明的面,张焕之果然将所有的过错通通推给了“只知蛮干,不听指挥”的刘旭鹏,并且大言不惭地说,若不是他张大将军临危不惧,处变得宜,只怕就要被刘旭鹏害得全军覆没了现在因为有他在,所以还带回来千把人。
冷明是个冷家的旁系,原本混得不怎么好,后来走了很多门路才捞到第四卫监令这个美差,他也是个没本事的人,为了在第四卫长期混下去,故意跟张焕之走得很近,此刻一听张焕之的解释,他自然也就信了,表示会替张焕之证明这一切。只是两人有些发愁,现在只剩下两千人,敌军却有几万大军,经过这一战可以发现,这几万人的实力并不像他们先前估计的那么弱,那么面对他们即将发起的攻城战,第四卫的残兵是不是抵抗得住呢
张焕之这次总算想了个还算不错的办法,将城中军户家的男子集中起来,先暂时补充进编制内作战,一切等打退敌军之后再说,另外派人快马通知成都,贼兵人多势众,江源需要援兵。如此集中江源军户男子之后,张焕之发现自己手下竟然有了八千之众,倒比之前的人数还多些了。
城下波望着江源的城墙,只见上面人头攒动。看到城下义军大举出动,张焕之显然也知道义军今天会攻城,城头的守卫人员立马增加了不少,江源的城墙不算太高,大概三丈左右,但这样的高度也只有借助云梯才能上去,象一般的叠人法,甚至抛钩攀沿的方法都用不上。
波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吩咐道:“全军前进。”
整个江源四周顿时响起了起义军雄壮的鼓声,城下的义军都踩着鼓点向江源城前进。
张焕之站在墙头冷冷的看着不断逼近的义军,心理一股热血涌了上来,先前的耻辱必定要在这里洗刷
他虽然名不符实,但也并非全然草包一个,当下吩咐道:“等贼兵到五十步内再放箭。”
传令兵一声一声的传去下:“指挥使有令,五十步放箭,指挥使有令,五十步放箭”
随着义军的一步步逼近,城头上刚刚加入战争的新兵有的已是脸色发白,拉弓的手不可控制的发抖起来,他们不过是军户而已,蜀中承平已久,谁也没有打仗的准备,军户虽然按说也有训练,可实际上早就没人真这么做了。
张焕之默默的数着,一百五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步不料突然有一个新兵的手太紧张了,手指一松,一箭已经了出去,这一箭顿时引起许多新兵的反应,箭纷纷出。
卷三关山雪满北风急第14章西川惊变五
张焕之心中一叹,这些临时拼凑的毕竟只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户,第一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能够站在城墙上不跑已经算不错了。他当机立断,马上吩咐道:“放箭”同时自己一箭出,顿时将前面一个小头目倒。
官军们一听吩咐,紧绷的弦一松,利箭纷纷向义军去,刹时传来卟卟的义军中箭的声音,但绝大多数还是由于力道不够,在了义兵前方的地上。张焕之看着,想起今天白天损失的那些老兵,心中又是一痛,若是没有主动出击,一开始就守城,有那些老兵在,这一阵箭雨起码也可以死数百名义军,而不是象这样只有廖廖数十人。
义军见官军的箭软弱无力,顿时士气大振,一声呐喊,呼喝着向城门冲了过去,城头顿时箭如雨下,义军进入了五十步后伤亡立即开始增多起来,但此时的义军明白只有冲过去才能活命,都毫不迟疑大踏步飞快地冲锋。五十步的距离真正跑起来其实很短,只几箭的功夫已冲到城下,整个江源城墙顿时架满了密密麻麻的云梯。
云梯并不是后世许多电影里演的那样只是一个很长的楼梯,事实上它是一种复杂的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前朝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大魏朝,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大魏朝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大魏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不过这样的大型设备,义军仅仅从彭山县缴获了两辆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