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书房内,朱允炆狠狠将一方砚台摔在地上,他气得眼睛都要喷出火来,李维正竟然在最后关头挑起事端,十几名藩王的联名声讨书已经送进宫来了,这一次甚至就是燕王牵头,现在让他怎么办怎么向诸王交代,眼看他们就要回去了。可现在一个个都不肯走了,口口声声一定要他严惩李维正,否则,将再举宗庙质问于他。
朱允炆慑于叔父们的淫威,他完全失去了平常的儒雅宽仁,竟有点失去理智地在御书房里咆哮起来:“李维正,你到底要干什么”
“陛下息怒此事不是这么简单。”劝解朱允炆的却是户部侍郎卓敬。他正在向朱允炆禀报江浙减税后的情况,却突然遭遇了这么一件事。但旁观者清,卓敬的理智却很清醒,他认为李维正不是冲动而为,此举必有深意。
朱允炆一下子坐了下来,用手指痛苦地揉捏着太阳穴,半晌,他才问道:“那你说说,他此举是什么意思”
卓敬迟疑了一下,低声道:“臣认为李维正其实是在刻意给陛下造就一种条件,陛下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以保护安全为名,派军队包围诸王府,然后对其中一两人进行削藩试探,如果反抗不激烈,陛下便可趁机将诸王全部削藩,迁至江浙内地,派兵严加看管,这削藩之困局,便一举解之。”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道:“可是朕连下两道奏折,再三保证诸王平安离开,现在再出尔反尔,朕的信誉何在又让天下人怎么看朕。”
卓敬见皇上主次不分,便急道:“陛下若放虎归山,将后患无穷,自古关中就是龙兴之地,沃野千里、土地丰腴,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屏障,为易守难攻之地,秦王聚数十万大军于此,朝廷何以拿下北平又是金元起兵之强干之地,背靠燕山、虎视中原,加之燕王智虑过人,酷似先帝,一旦准备充分,燕赵铁骑必将席卷中原,我南方之兵何以当之陛下,既然李维正已经为陛下创造了机会,陛下当果断行之。”
朱允炆背着手走到窗前,他默默地望着远方太庙的琉璃金顶。良久,他轻轻摇了摇头道:“朕与诸位皇叔乃至亲骨肉,朕不想这样做,朕决定还是以德服之,以礼待之,若他们还是不肯,朕再考虑削藩,朕的仁义尚未施行,有何颜面先动刀兵。”
“陛下”卓敬急得跪了下来。重重叩头道:“陛下熟读史书,难道忘了隋文帝和杨广的父子关系吗难道忘了李世民和建成太子的亲兄弟关系吗陛下念及骨肉血亲,可他们却咄咄相逼,根本不念叔侄之情。陛下以德抱怨,这并非良策啊再说,陛下也并不是要杀戮他们,只是让他们易地做个太平王爷。陛下可给他们荣华富贵,也算念及了骨肉之情,望陛下三思。”
朱允炆沉默良久,方低声道:“先生还是算了吧”
夜幕初降,李维正全身盔甲鲜明,骑在马上,目光凝重地望着京城方向,在他身后,三千骑兵已经整兵完成,随时待命,这时远方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一队骑兵飞驰而至,都是他心腹亲兵,为首军官在马上施礼道:“禀报大人,我们已接到方岚传出的口信,朝廷之军并无异动,保护秦王府的一万军也已奉命撤走。”
“竖子不堪扶啊”
李维正遗憾地摇了摇头,对朱标的陵墓方向叹息一声道:“太子殿下,你的恩情我李维正今天算是还清了,从今天开始,我们两不相欠。”
他立刻回头命道:“出发,返回辽东。”
大队骑兵启动,如一股奔腾的洪流向北方冲去,远方监视的军队不敢阻拦,吓得纷纷向两边躲闪。两个时辰后,他们渡过了长江,也不乘船,三千铁骑直向山东方向奔腾而去。
燕王府,燕王朱棣已经收拾完毕了,他的神色异常慌张惊恐,连声催促:“快快我们要即刻出城。”
旁边的大将张玉见主公神色慌张之极,是几年来少见,他便小心翼翼劝道:“殿下,既然宫中传来消息。当今皇上已经放弃了利用这次机会削藩,殿下又何必着急,慢慢地回去就是了。”
“你混蛋”朱棣气得用鞭子直着他大骂道:“我是怕那个优柔寡断之人吗李维正已经走了,如果他趁我不在领兵攻击北平,谁能抵挡得住”
“属下知罪这就立即出发。”
朱棣又向吕思远一抱拳,“犬子高煦,就有劳先生早晚教导了。”
现在还不是和朝廷翻脸的时候。朱棣带走了世子高炽,仍然留下次子高煦为质。
“殿下放心,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吕思远深深地行了一礼。
朱棣点点头,他一挥手,“立刻出城,有阻拦者,杀无赦”
就在李维正率军北上后一个时辰,燕王朱棣也紧接着率领护军离开了京城,急急惶惶返回北平。
第二天天还未亮,燕王离去的消息已经传遍了诸王,就仿佛大树倾翻一样,诸王顿时如猢狲般散去。秦王忍痛带伤急急赶回关中,晋王、辽王、宁王、周王、齐王皆惊得手足无措,他们慌忙草草收拾一下,也不跟朝廷告别,诸王如退潮一般纷纷离开了京城。
而此时,朱允炆还在被子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回复叔父们的责问。
第二百三十一章战争准备
李维正返回辽东已经一个多月了,他返回辽东的第一件事就是纳倩倩为妾,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纳妾仪式十分简单低调,只有他的三个妻妾孩子在场,由倩倩向叶紫童敬一杯茶,叶紫童喝下了她敬的茶,倩倩的身份便正弃改了,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也改为四娘,只一夜间,她便完成了从少女到少妇的转变。
倩倩身份的改变除了她本人以外。对其他人都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她在家中依然是管家职责,家中大大小小的琐碎杂事都依旧是由她来处理。而此时的李维正已经无暇享受家中的天伦之乐了,战争的阴云正向大明的天空悄悄飘来。
他接到情报,秦王派大将韩武率十万军队渡黄河北上,进入山西。与晋王军队汇合,而驻扎在陕西和山西境内的朝廷军队皆不敢阻拦。关营闭寨,任其过境,事实上他们也接到了朝廷的密令,不干涉诸王内讧。
而晋王也出兵十五万,秦晋两军合兵一处,布置在平定州和井陉一线。兵指河北。
同时朝廷的军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朝廷部署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七省的一百万军队悉数调入京城,仅留下极少数散兵维持治安,而这一百万军队与京城本来的五十万军队合并重整,组建成十五军,以金吾、千牛、苍龙、鹰翼、虎贲等名命之,又命大将统兵,直接向皇上负责。
但朝廷在积极备兵的同时,也颁布了泽恩令,只要藩王肯放弃护军,或者缩小护军规模,朝廷将对弃军的藩王以厚待,包括实际享受藩国内全部税赋,准自行铸银造币。除世子继承王位外,其次子也可异地封王,恩泽不可谓不厚,这就是朱允炆的先施仁义,恩泽令确实也有效果。鲁王、安王、沈王、谷王、唐王、韩王等六王率先响应,放弃了国内的全部护兵,由朝廷军队给予保护,但响应的皆是小王,不说秦、晋、燕、周、蜀等实力雄厚的藩王,就连湘、楚、齐、辽、代等次等藩王也不予理睬,相反,他们变本加厉地扩兵备战。
由于泽恩令的效果不好,朝廷内部也发生了激烈争吵,以叶天明、暴昭、卓敬、郭任等大臣为务实派,主张增加税收、停止官员调动、增加军费、储存军粮、收回私人矿山、限制商业等战时措施,而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大臣则组成了改革派,他们要求将改革进行到底。主张改革官制、削减冗员、扩大科举,减少赋税,尤其方孝孺和黄子澄更主张恢复周制,以周礼制国,用礼仪仁孝筑就国本,两派在朝廷中发生激烈争辩,双方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
此时的辽东也开始了全面备战,李维正在高丽再次征兵五万,在耽罗岛进行训练,同时扩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