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28(2 / 2)

三月二十六,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鸿胪袁耀、光禄大夫钟繇、太中大夫杨奇等大臣联名上奏,弹劾前陈留太守张超。由于此案证据确凿,违律严重,牵涉范围广,立时惊动了长公主。

长公主下旨,命令兖州刺史张辽把张超的三个兄弟和犯案的人证物证押送到京。命令骁骑将军王当抓捕张超和其手下,并将他们即刻押送长安。

同日,长公主下旨,命令骁骑将军王当持节钺,督领颖川军政。

三月二十八,廷尉张邈奉旨回避。长公主下旨拜老臣司马防出任廷尉,拜治书御史郗虑为廷尉丞,审理此案。

同日,太傅杨彪、大鸿胪袁耀、光禄大大钟繇再次上奏,要求朝廷修改田律。

三月三十,丞相蔡邕约见大司农李玮,商量修改田律一事,但两人分歧太大,不欢而散。

四月上,张超的三个兄弟和一批证据被押送到京。主审此案的郗虑二话不说,大刑伺候,张超三个兄弟全部招供。

不久,张超和一帮掾属也被押到长安。郗虑严刑拷打,张超拒不招供,自杀于牢狱。

张超的死顿时激怒了丞相蔡邕、太仆孔融、宗正臧洪等青兖士人。他们连番上奏,逼迫廷尉司马防立即审结丁立、许混和朱魭大人的案子。

长安城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四月中,襄阳回书,袁谭、袁熙兄弟要求保留襄阳天子分封的爵位和封地,否则拒不受抚。与此同时,徐州曹操、江东孙权和周瑜也上奏天子,提出了和袁氏兄弟一样的要求。

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左车骑将军鲜于辅等大臣断然反对,朝堂上陷入激烈争论。

四月下,以左卫将军麴义为首的北疆军所有在京大将联名上奏,坚决反对朝廷分封曹操等叛逆,并警告朝廷,此事处置失当,必会动摇军心,后果严重。

议和之事随即陷入僵局。

第十三节

五月初,长公主召见廷尉卿司马防,责令他尽快结束所有案件的审理,不要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如果因为你在案件审理上的优柔寡断,最后导致朝堂不稳,议和出现重大波折,我将严惩不贷。

司马防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和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商议。这几个案子互相牵连,审结哪一个都将得罪一大批人,稍有不慎,将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司马朗埋怨老爹,你都致仕在家养老了,为什么还要答应丞相大人出任廷尉卿一职你这不是自寻祸事吗

司马懿考虑良久,突然问道:“爹,大哥,你们说,大将军突然交出兵权,离开长安,是不是留有后手”

“你有没有脑子”司马朗瞪着眼睛骂道,“你跟了大将军这么多年,他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如果他杀人不眨眼,你这个脑袋还能留到现在”

司马防长叹一口气,“当年的董卓之祸,让朝堂上下刻骨铭心。长公主也罢,丞相大人也罢,大将军也罢,无不小心在意,时刻防止和避免同样灾难的发生。此次大将军突然交出兵权离开京都,正是为了避免大汉再遭败亡之祸啊。十几年来,大将军对大汉忠心耿耿,为中兴大业浴血奋战,相反,长公主和朝廷却处处提防着他,时时刻刻想夺去他的兵权。现在好了,大将军走了,天下人的心也寒了。走得好,走得好啊”

本书下载官网

“他如果不走,现在长安就是血雨腥风了。”司马朗苦叹,“但他走了,长安的危机就更大了。失去了大将军的震慑,朝堂上的势力就像出笼的猛虎,一个个肆无忌惮,杀得如火如荼。而襄阳人的胆气也立刻高涨,一个个气焰嚣张,提出的议和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这些苛刻的条件会对朝廷产生很大冲击,不仅会引起军中将领的不满,也会激怒朝中的很多大臣。未来几个月内,长安可能要爆发动乱。”

“这个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大将军仓促离开朝堂后,是不是有办法解决即将爆发的更大危机”司马懿望着父亲忧郁的面孔,恭敬地问道。

司马防和司马朗互相看看,立即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这个时候,要想保住家族,首先要站好队,如果选择错了,站错了队,很可能要付出族灭的代价。

“大汉能走到今天,能看到中兴的希望,都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悍的北疆,即使大将军不在了,北疆人也不会拱手让出权柄,更不会坐视朝堂大乱,让社稷再度陷入倾覆的深渊。毕竟北疆人为了今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谁都不愿意让十几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大将军可以放弃权柄,但北疆人不会放弃权柄。相反,他们在大将军离开后,在失去了大将军的镇制后,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司马防轻轻摸着长髯,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们,也可以算是半个北疆人。”

“爹,现在彦才傅干是我们家的人,以彦才在北疆的身份,我们家算是北疆人,而不是半个北疆人。”司马朗笑着提醒道。

“我知道,我知道。”司马防伸了个懒腰,然后仰身倒在了席上,“急告朝廷,说我中风了,不能理事,请廷尉丞郗虑大人代行廷尉事。”

长公主对廷尉卿司马防突然病倒一事极为恼怒,她心知肚明,这个老家伙为了明哲保身,脚底抹油“溜”了。

五月初三。

郗虑暂时主掌廷尉府,他乘着长公主和朝廷还没有任命新的廷尉卿之前,以迅雷不疾掩耳之势,连续羁押吴资、许汜、王楷三位兖州籍大吏,并日夜审讯。由于他事先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审讯取得了很大进展。等到蔡邕、孔融、陈宫等人得到消息的时候,郗虑已经把张邈纵容、包庇和参予张超兄弟违律的证据拿到了手。

五月初四。

司隶校尉陈宫拿着丞相的手令,亲自赶到廷尉府要人。吴资等人都是朝中秩俸千石以上的大吏,没有丞相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