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以为我是白痴啊。
打下洛阳后,自己背着中兴社稷的大任,被朝廷逼着南下打袁术、孙坚和孔伷,东上打袁绍、韩馥、刘岱等州郡大吏,接着还要去平定黄巾军,去关中勤王,打到最后我北疆大军还能剩下几个人我要是不死那真是奇迹了。
从历史悠久、血腥残酷的皇权和相权、皇室和朝廷之间的权力斗争来看,朝廷不是自己待的地方,权柄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血淋淋的事实太多了,眼前就有大将军何进和相国董卓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打下洛阳后,我还是立即把朝廷迁到洛阳,然后迅速从洛阳脱身。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更是为了北疆的生存,北疆数百万百姓和十几万边军的生存。
你们想怎么干你们干去,我不掺和,我奉旨戍守北疆,我只要把北疆保住,大汉社稷就能留得一丝元气,我也算实现了对先帝的承诺。武人惹不过士人,难道还躲不起不勤王就不勤王,只要当今天子还是九五之尊,只要他还活着,我也算没有背叛先帝,没有违抗先帝的遗诏。我就不信,凭你们这些人,难道还能把大汉社稷翻个底朝天
李玮刚才要我慎重又慎重,显然也是话里有话。
李弘考虑再三,摇摇头,“当务之急是拯救社稷,尽快稳定社稷,而不是急于商定中兴社稷之策。”
赵岐非常失望,仰天长叹。
李玮一脸肃穆,眼里悄悄闪过一丝喜悦之色。
李弘拒绝执掌权柄。
为了确保大军击败董卓,占据洛阳,早日西上长安勤王,李弘极力劝谏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不要解散朝廷,还是以冀州牧韩馥代理太傅府暂理国事,渤海郡太守袁绍领监御史,自己率军征伐为上上之策。
现在袁绍在河内惨败,三路夹攻中路取胜之策被迫取消,只有两路夹攻了。但当前的问题不是大军能不能攻占洛阳的事,而是大军能不能得到冀州粮饷支持的事。
袁绍大败,实力剧减,黑山黄巾军肯定要趁机下山,再度南下攻击兖州,力图和青州黄巾军会合。同样因为这场惨败,激化了袁绍和韩馥之间的矛盾,袁绍为了生存,迫不及待要拿下冀州军政,以确保自己的实力,扞卫自己在讨董联盟中的盟主地位。袁绍现在只有巩固了自己的权势,才能确保袁阀的生存和袁阀在未来朝廷中的绝对权威。冀州要大乱了,大乱的时间和速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料。
冀州大乱后,韩馥面临晋阳朝廷、袁绍和州郡大吏、黄巾军各方面的压力,他势必要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和冀州争取一条活路,所以他会用各种借口拒绝向北疆大军供应粮饷。事实上,韩馥四面楚歌,自身难保,也的确没有余力再帮助北疆军攻打洛阳了。
朝廷现在不能蓄意挑起韩馥和袁绍之间的内斗,相反,要极力压制两人,最起码要在大军攻占洛阳之前,确保韩馥冀州牧的地位,不能让冀州大乱。
李弘忠诚为国,不贪权柄的举动远远出乎大臣们的预料,这极大的鼓舞了大臣们中兴社稷的信心。
在随后的朝议上,长公主因为身体不适,提前回府了。李弘随即当着张温、卢植等大臣们的面,明确表态支持朝廷改制,遵从朝廷的旨意。但因为自己的确不谙朝政,对朝廷改制没有任何助益,所以还是明智一点,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骠骑大将军。李弘说,武人就该干武人的事,应该戍守边疆拱卫社稷,不能干涉国政。董卓就是个现成的例子,他也想社稷稳定,大汉富强,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祸国殃民之路。我要吸取教训,不能害人害己害社稷。我曾经答应先帝,愿意一辈子为大汉戍守边疆。我今天还是这句话,我尊奉天子,尊奉朝廷,忠诚于大汉国,戍守于北疆边塞,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李弘的态度非常诚恳、坚决,不管李弘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一刻,李弘赢得了大臣们的感激和尊敬。
由于李弘让出权柄和河内袁绍的大败,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廷需要立即修正拯救社稷之策。
第二天,长公主府、太傅府和骠骑大将军府的主要大吏合议。
长公主府和太傅府拿出的策略基本上没改动,修改处不过就是暂时安抚韩馥和袁绍等诸多州郡大吏,以便给攻打洛阳争取足够的时间。
骠骑大将军府提出的策略却和过去有很大区别,改动较多。
骠骑大将军提出,为了尽快稳定社稷,打下洛阳后,朝廷应该一面继续攻打长安做出勤王姿态,表明朝廷勤王的决心。一面大力安抚各地州郡,拜封州郡大吏入京为官,共同商议改制之策。李弘认为改制之策必须要得到各地州郡的同意和参与,否则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顺利实施。
这样一来。我们就剩下平定黄巾叛乱和讨董两件战事。北疆大军负责勤王讨董,各地州郡的郡国兵负责平定黄巾叛乱,如此两到三年内即可彻底稳定社稷。
李弘这个总体策略看上去非常好,利国利民,但仔细一想,却不难发现李弘这个策略不但有保存实力的嫌疑,更有割据称霸,牺牲朝廷的嫌疑。
李弘故意避开了朝廷和韩馥、袁绍等讨董联盟之间的根本分歧。他以求同存异为由,把继续拥戴当今天子还是重建皇统这个最敏感的问题抛到一边不提了。双方既然同殿为臣,李弘自然不用出兵攻打韩馥、袁绍、袁术等所谓的“大汉叛逆”了。
另外,由于朝廷在改制成功之前不想勤王,讨董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此时最重要最紧迫的战事应该是平定黄巾军的叛乱。但李弘死死抓住勤王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立即西上讨董勤王,李弘的真正目的很明显,北疆大军既然以勤王为主,当然就不用到各地去平叛了。
不过,李弘还是主动承担了一个地方的平叛重任,那就是冀州。让大臣们感到不安的是,李弘提出的平叛策略不是武力征伐,而是武力招抚,他要招抚黄巾军,要安置流民屯田。李弘据此为由,再一次向朝廷提出了十年之约,他要主动承担北疆,幽州和冀州的屯田重任。这十年内,他不要朝廷一个钱,仅仅依靠三州的财赋,他就可以把三州的屯田顺利完成,可以把各地的流民全部安置,还可以年年向朝廷上缴可观的赋税。李弘的言下之意,是向朝廷要三州的军政大权。
李弘为什么敢向朝廷要三州的军政大权大臣们突然意识到李弘抓住了朝廷的命脉,那就是改制。
改制最需要的是社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