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声 > 分节阅读 134

分节阅读 134(2 / 2)

省委书记肖作年的办公室,占了半边走廊。这么说,倒也不是说他一个人占了这么多间的办公室,而是在这一层楼走廊的东头,除了肖作年的办公室之外,就只有一间小会议室、小健身房和娱乐室,当然,他的秘书张晓明的办公室也在这一边。

这些会议室也好,健身房也罢,虽然没有规定是专属于省委书记一个人,理论上说,省委机关的任何人都可以来使用,但事实上,谁敢所以,肖作年办公室的这边走廊非常幽静,几乎没有任何的声响。

安在涛走上楼梯,在即将跨入这半边走廊之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说实话,他心里微微有些紧张。前面不远处。就是象征着东山省最高权力的一道门,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大的领导,心头难免有些拘谨。

其实不要说他一个年轻的镇委书记,就是各地的市委书记、各厅的厅长,甚至是一些排名很靠后没有进常委的副省长们,进这间屋子也很恭谨。

这就是权力的巨大辐射力和威慑力。如果权力没有这么大的魔力,从古至今,官人们又何至于“前赴后继”,为了升官、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而“奋斗不息”

安在涛慢慢向前走去,呼吸都有些急促。但走了几步,他就慢慢调整淡定下来。张晓明站在肖作年的办公室门口,见安在涛走来,一边向他招了招手,一边推开门说了一句,“肖书记,安在涛同志来了。”

里面传出一声低沉而带有男性磁性的嗓音,“让他进来”

安在涛疾走了几步,先跟张晓明握了握手,然后定了定神慢慢走了进去。

肖作年的办公室很大很宽敞,内外两进,里面隔着一扇装修得极其精美的小门,显然是一间休息室。而外间。大理石的地板,一张宽大豪华的办公桌,两面是两排真皮沙发,办公桌前的左侧有一个生态鱼缸,右侧有一盆翠绿的发财树。

一个50出头方脸圆额双眸炯炯有神的男子坐在办公桌后,上身穿着雪白的白衬衣,身材微微有些发福,脸上挂着平淡而威严的浅笑。安在涛明白,这便是东山省委书记肖作年了。

他赶紧走了进步,脸上浮起恭谨而适度的笑容,朗声道。“肖书记”

肖作年呵呵一笑,摆了摆手,“小安同志吧来,坐下说话”

虽然肖作年脸上挂着浅浅而温和的笑容,但安在涛心里却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假象。在这样的温和的笑容背后,也不知道隐藏了多少权力的威严。他恭谨地点了点头,慢慢走过去坐在了右侧的沙发上,身子微微前倾,淡定的目光平视着肖作年。

但他突然察觉了一股或是热烈也或是复杂还或是惊讶的眼神从对面传过,正在上上下下地打量着自己。他这才发现,原来对面竟然还坐着两个人,一个清朗而精神矍铄的老者,一个穿着考究的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手里还夹着一个包。

刚才因为目不斜视没有注意到。要知道,在这样的大领导面前,最忌讳的就是目光摇曳四处东张西望,必须要目视正前方的领导否则,就会让领导产生极为不好的印象。

“小安同志,我最近看了报纸和电视你准备组织全镇干部群众集资修路”安在涛正在等着肖作年说出召见他的用意,但肖作年却随意询问了一句。

“是的,肖书记,县里的资金紧张,我们也尝试着争取了一下省交通厅的扶贫交通专项资金,但僧多粥少,厅里的领导也很为难所以,我们镇委镇政府决定,不等不靠,自己集资修路镇上的干部群众集一点,投资商捐一点,县里再补贴一些,基本上就够了。”安在涛低低回道。

肖作年脸上挂着笑容,清朗的眼神有意无意地打量着他。他知道安在涛这个名字,还早在安在涛当记者时所写的那个关于滨海高架桥的报道。之后,在中组部组织的后备干部轮训班期间的那次研讨会上,安在涛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债转股”的观点,一石惊起千层浪。省里很多领导都记住了安在涛这个名字,觉得这年轻人很有见地,肖作年自然也不例外。

而前不久,部分中央和省内媒体对于“资河镇这位小安书记和资河镇修路问题”的大量报道,又再一次加深了肖作年对于安在涛的好奇心。但好奇归好奇,作为一个权势赫赫的省委书记,他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好奇心而亲自召见一个小小的镇委书记。

今天的事情,当然是另有原因。

“好,很好。嗯,现在我们就需要像小安同志这样肯扑下身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年轻干部”肖作年微微赞了几句,便话锋一转,同时也站起身来,“来,小安同志,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我的三伯叔,著名的爱国侨商肖金丰肖老。”

安在涛也赶紧站起身来,突然一听到肖金丰这个名字,他心头巨震。作为一个重生者,他怎么能不知道肖金丰这个名字。这是南洋鼎鼎有名的巨商、报业家和慈善家,此人家资亿万,不仅拥有海洋航运、橡胶工业等领域的数十家大型企业,还创办了“星海”系列的报业集团,在南洋诸国的报业领域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被称之为“报业巨子”。

他自90年代末期开始就在国内大笔投资兴建慈善事业和教育,据说,在20002006的短短六年间,他和他掌舵的南洋肖氏集团,就在国内捐建各种希望小学、体育馆、文化馆等上百所。

肖金丰出生于南洋,原籍是国内闽南。而这肖作年肖书记也是闽南人,那么,这说明两人是有些亲缘关系了。

见安在涛的神色微微有些震惊,肖金丰已经缓缓伸出手来,呵呵一笑,“小安书记,很好。我这是第二次到大陆来,我在燕京看到了关于你和你们资河镇的报道,我很受感动所以,我就赶到东山来,请肖书记找到了你,我决定捐助你们资河镇修路和进行基本建设,具体事宜,这是我的私人助理黄亚龙先生,你可以跟他具体协商。”

这个老人的手很有力,他紧紧握着安在涛的手,那眼神中投射出的某种色彩和意味,却让安在涛心里微微有些迷惑:其中,似乎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别的东西。

但他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突然听到肖金丰愿意捐资帮着资河镇修路,他心里立即就兴奋起来,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自己组织的舆论炒作,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反而是引来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爱国侨胞

他面带笑容紧紧地握着肖金丰的手,连连道谢,“多谢肖老,多谢肖老,我代表我们镇上2万群众感谢肖老的仗义援手”

肖金丰嘴角的笑容越来越重,他回头扫了一眼肖作年,向安在涛点了点头,“我们这些华侨虽然人在国外,但我们始终都是炎黄子孙,总是希望能为祖国做点什么。越到老年,我们这种心情就迫切所以,我这一次回国来,不仅是寻亲,还要实实在在地为祖国人民做点事情。”

“小安书记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你肯为一个穷乡镇的修路费尽心血,这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没有几个年轻人肯呆在穷山沟里为老百姓做事了国内有你这样的干部,也是老百姓的福气。不过,我这两天也从肖书记这里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也一一拜读过你所写的所有报道文章,对你的才华和思想我很赞赏,我觉得,你不适合官场,应该回到老本行去,继续做媒体这样,我在海外有8家报纸,手下呢也没有很突出的人才来打理小安同志肯不肯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