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高陵县和云阳县之间,也就是今天三原县境内,上一次被抓住的神龟也在献陵附近,两件瑞兆相距不到五里。
这一次,他们有当地里正带路,很快便找到了那块白玉高碑,白玉碑是在一座树林里发现,离献陵的不到二十步,被两个樵夫无意中发现。
胡沛云等人赶到树林时,天已经黑了,众人点起火把走进树林,守献陵的几名墓官已经先到一步了,他们正围着白玉碑窃窃私语。
听说内卫情报堂总管来了,几名官员都连忙上前见礼,“下官等四人都是献陵陵官,参见胡将军”
“嗯不用客气。”
胡沛云说着客气话,他的目光却落在了这块巨大的白玉碑上,碑体确实巨大,高三丈,宽六尺,本来是半截插入土中,但已经被村民们放平了,在猎猎火光中,只见碑体上有一行字,安西出圣人,大唐兴万年,和巨龟壳上的笔迹一模一样。
“果然是同一伙人所为”
胡沛云心中却忽然警惕起来,一连出了两起歌颂李庆安的瑞兆,看似好事,但其实不然,如果只有一起,或许做这件事的是好意,但如果这种瑞兆接连不断地出来,那就不是好事了,物极必反,这就让人很明显地感到是李庆安自己在作假,是他登皇位心切了,这就反而会让天下人反感。
那就是一种变相的抹黑了,做这件事的人很可能心怀恶意。
几名陵官不知深浅,却一个劲地拍马屁道:“我看这个白玉石碑很可能是从陵墓中自己出来的,这是天意啊就叫苍天有意,鬼神灵验。”
“一派胡言”
胡沛云狠狠一瞪眼,几名陵官便吓得不敢吭声了。
胡沛云上前摸了摸白玉碑,上面没有的石粉,很干净,说明这块碑已经做成了很久了。
他又问陵官道:“这些天有马车或者船靠近献陵吗”
几名陵官都要要头,这时带路的里正却道:“我听说前几天确实是有艘大船停在前面的小河中,停了一夜,鬼鬼祟祟的。”
胡沛云连忙追问,“前几天具体是哪一天”
里正挠挠头想了想道:“好像是七天前,对肯定是七天前,我记得很清楚,就是那天晚上,我叔父去世了。”
“那有没有看清船上是什么人”
“那船停了一天一夜,次日凌晨左右走了,白天没有人出现,估计他们是晚上动手。”
胡沛云点点头,他必须得赶回长安部署了,这件事有点愈演愈烈的迹象了。
他立刻吩咐吴县令道:“吴县令,这座白玉碑就暂时放在你们县衙,千万不要上报,更要封锁消息,此事恐怕有阴谋在里面。”
吴县令点点头,他也有点感觉到不对了,天下哪有那么巧的事。
胡沛云连夜赶回长安,他路上他得了两个消息,那个丁匠人找到了笔迹的主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同时还有另一个令人心情紧张的消息传来,在蓝田县和新丰县也各出现了瑞兆,蓝田县是发现出土一方刻字宝玉,而新丰县却是出土一匹刻字石马,所刻的字都是一样,唐再兴,庆平安。
格外的诡异
求月票求新一周的推荐票
卷十五定鼎天下第六百五十五章顺藤摸瓜
第六百五十五章顺藤摸瓜
胡沛云一行抵达长安时,城门已经关闭了,但胡沛云凭借他的特殊身份,依然进了长安城,直接返回位于皇城的情报堂总部。
刚进大门,一名当值的内勤军官便上前禀报:“胡将军,下午王妃派人来找过将军。”
胡沛云一怔,连忙道:“王妃有何事”
“来人没说,只是请将军明天抽个空去一趟王府。”
胡沛云心里有数,他暗暗叹息一声,便道:“我知道了”
军官刚要离开,胡沛云又道:“你立刻找人去把那个姓丁的老碑匠找来。”
停一下,他又令道:“再顺便去一趟内卫,如果秦将军在内卫,请他给请来。”
虽然现在已是一更时分,但事件重大,把王妃都惊动了,胡沛云没有半点困意,他要连夜调查此案。
大堂内,胡沛云端着一壶凉茶,一边慢慢喝茶,一边打量着水缸里的巨龟,脑海里却在思忖着这些天发生的诡异之事。
巨龟似乎睡着了,趴在水缸里一动不动,龟壳上的古篆字在灯光下闪动着异样的光芒,胡沛云首先想到的是幕后主谋者的用意,从新丰县和蓝田县同时发现瑞兆来看,已经很明显了,幕后人就是要造一种势,一种大将军急于登位的势。
古人说登位须谦让再三,不得已而登之,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想法,谦虚、低调,顺势而为,这对大将军尤其重要,如果大将军急不可耐地要登基,那现在的小皇帝怎么办无论是杀还是废,都会给人一种篡位的感觉,所以这个幕后者在这个时候大量制造瑞兆,很明显是一种陷害的手段,其用心之险恶,布置之周密,皆可看出这是一个极大的阴谋。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一名士兵禀报道:“启禀将军,丁碑匠已经带来了。”
胡沛云精神一振,立刻道:“请他进来”
很快,几名士兵将昨天那个瘦高个老碑匠领了进来,他今天翻了整整一天的资料,终于找到了一点线索。
老碑匠刚要跪下,士兵却把他扶住了,胡沛云上前拱手笑道:“丁老匠人辛苦了,快快请坐下”
老碑匠哪里敢坐,他取出一叠写满了字的文稿,递给胡沛云道:“将军请看这个。”
胡沛云接过文稿,快步走到灯下,仔细地查看。
文稿共有十几页,是一部佛经,字体不大,也全部是古篆字,他一眼便看到了一个唐字,确实和龟背上的唐字很像。
他连忙命士兵道:“把巨龟搬到灯下来。”
两名士兵连忙将巨龟搬到灯下,对着灯光,他仔细地辨认,六个字都从佛经内找到了,果然是一模一样,尤其是庆平安的庆字,最上面一点很有特色,呈一个半圆型,真是完全一致。
胡沛云连忙翻了翻后面,没有书写者留名,他便问老碑匠道:“这是何人所写”
“回禀将军,这是三年前一个姓赵的文士找我刻碑,说是为他母亲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