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放假吃喝玩乐,有人放假锲而不舍。
其中差距,在府学第一个月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润挤下周年,成为天字班第二名,势头直逼府学第一的萧均。
司彦也威胁到了向波的位置。
徐鼎顺利跻身天字班。
而梁玉、叶卓然齐齐升到了地字班与张世作伴。
至此,六人全部拿到了乡试入场券。
时间一天天过去,六人更是奋发向上,不敢懈怠。
搬到隔壁的孔楼四人,也时常跟他们一起读书。
十个人平日里会凑在一起高谈阔论,或一同出题答卷。
两个小团体之间的情义倒是越发深厚。
府学教谕教课都有两把刷子。
尤其是教导诗词的张教谕。
为了提升学生吟诗作对的意境,教谕时常带着学生们在绡山游览,或者在绡湖泛舟。
欣赏着美景,就把知识吸收了,这让众人很是惬意,诗词进步极其神速。
梁玉的山水诗更是被夫子频频夸赞。
苏润则是特立独行。
他的诗词,无论意境、角度都与众人不一样,风格唯一。
张教谕对此也很是赞赏。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转眼,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这半年萧正每月都会找苏润他们到府衙帮着做图表。
苏润等人也趁此机会,接触政务。
不仅知道清河省各地情况,还陆续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
而李氏的豆腐坊经营甚好。
几乎每隔两日,村子里就会安排一队人来送货,常常那批货刚送到,这批货就要装车出发了。
因此,虽然苏润他们离家乡远,但双方通讯倒是很频繁。
苏远河与苏平安更是卡着苏润旬假日的时候,轮流过来看他。
有时候带些大伯娘周氏做的腌菜;
有时候帮苏安福、苏兴旺捎些话过来。
苏远河成了亲,倒也真没忘苏润这个小堂弟。
每次他在外奔波时,遇到什么好东西,都给苏润买一份。
然后等下次来青阳府,亲自送给苏润,再跟苏润扯扯各地逸闻趣事。
苏远河在外遇到地方官不作为,或者遇到什么不平事,也会回来跟苏润说。
除了杂报外,苏润有不少地方政事,都是从苏远河他们这里听来的。
每逢此时。
苏润都会饶有兴致的听完,然后提笔记录一些觉得有用的。
之后,再跟苏远河分享自己的府学生活,还不时给村里的亲人们写写信,问问近况或者捎些东西回去。
苏家货队的足迹已经遍布清河省。
苏行开始联合梁家,往京城发展,为日后铺路。
******
五月二十,又到旬假日。
苏润从府学出来,一眼就看到了多月不见的亲人正在外面笑着看自己。
苏润面上的疲倦顿时消失不见。
他毫不客气的将装着脏衣服的包袱,往二哥脑袋上扔。
然后一溜烟跑到了苏安福和苏兴旺面前,咧嘴笑着道:
“大伯!小叔!”
“你们终于来了,侄儿盼很久了!”
苏安福看着侄子身着学服从气派的府学中走出,也很是欣喜。